跳到內容

絲路一瞥

主頁 > 絲路一瞥 > 常見問與答

常見問與答

歷史文化篇

何謂絲綢之路,有哪幾條主要的陸上和海上路線?

  絲綢之路,是指漢唐以來,以中國首都為中心,向世界呈網狀分佈的交通線。這條交通線,既是貿易通道,同時也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管道。中國從這交通線上,主要的輸出商品是絲綢。另外,也從西方傳入了大批的植物及樂器,而佛教的傳入中國,也與此有關。

  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ehthofen,首先提出了:die Seidenstrasse (The Silk Road/絲綢之路)這個觀念,正好反映了這陸上通道的功用,結果這個名稱便一直獲得沿用。

  絲綢之路,可區分為「綠洲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綠洲絲綢之路,西漢時是指從中原,經河西走廊,到現在的新疆,從樓蘭起分南、北兩路。南路經塔克拉瑪干沙漠以南,經且末、和田、喀什。北路經塔克拉瑪干沙漠以北,經焉耆、庫車、阿克蘇、喀什。再往中亞、南亞、波斯灣,非洲東岸,甚至可通現在的羅馬。

  草原絲綢之路,是在唐末及宋朝,河西走廊中斷時的通道,由中原、張掖或吐魯番,越過天山,進入蒙古草原再向西,經天山北麓進入中亞現在的吉爾吉斯,再到其他地區。

  海上絲綢之路雛型始於漢代,唐朝(公元662年),廣州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市舶使(相當於現在的海關),香港的屯門,變成了廣州的外港。到宋朝,除廣州外,先後於杭州、泉州、明州、溫州等八處成立市舶司,泉州後來更成為中國第一大港,與亞歷山大港齊名。海外貿易路線方面,可由廣州至越南、印尼,再西至現在的阿拉伯半島。或由泉州通南海,可遠至阿拉伯各國。

古代有那些著名人物與陸上絲綢之路有關?

(1)張騫(公元前164年-前114年):漢武帝即位後,欲對匈奴轉守為攻,於是兩派張騫出使西域。第一次在前139年,希望說服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第二次在前119年,欲聯絡烏孫,共擊匈奴 。兩次出使均失敗而回,更兩度被匈奴俘虜,被困十餘年。張騫雖未能達成出使目的,但成功與西域各國通好,史稱有「鑿空」之功。

(2)班超(公元32-102年):公元73年,班超率三十六人出使鄯善國,同時匈奴國使團百多人亦至。班超於是率領部屬,擊殺匈奴使者,並臣服鄯善王。班超恢復了東漢與西域的交通往來,努力經營西域,又聯合各國,多次對匈奴用兵,獲得成功。曾於公元97年派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帝國),雖未能成功,但班超在西域經營三十一年,立下功勞。

古代有那些著名人物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

(1)法顯(公元337年-422年):公元399年,法顯經河西走廊,前往印度,他在印度多處求戒律經典,並學習梵文,及作抄寫。最後於412年,經海路回國。法顯共翻譯了佛經六部六十三卷,並寫下了他求經經過的《法顯傳》。

(2)馬可波羅(Marco Polo,公元1254年-1324年):他生於威尼斯,於1275年從陸路抵達元朝的上都。由於他的聰明,獲元世祖忽必烈的重用。1291年,他奉命護送闊闊真公主從海路往伊兒汗國,並於1295年返回威尼斯。後來,他口述了他在中國的遊記,這就是名聞世界的《馬可波羅遊記》。

(3)周達觀(公元1266年-1346年):出生於南宋末年。元朝初,對中南半島用兵,並入侵真臘(今柬埔寨),但未成功。改遣使威逼,周便任使節,估計他通曉當地語言。他曾留居當地一年多,並抵達吳哥城。回國後,寫成《真臘風土記》,詳細地記錄了當地風土人情。

(4)鄭和(公元1371年-1433年):原名馬和,雲南回族,十歲被送入宮,後為太監。1405年-1433年間,先後被明成祖及宣宗派遣,七下西洋宣揚國威,所率船隻多至二百四十艘,人數多達二萬七千人,規模為世界最大。每次均由劉家港出發,至中南半島,印度,波斯灣,阿拉伯半島,至非洲東岸,所到國家達四十多個。

古代絲綢之路的國內城市與外國有何商品交流?

  漢朝,絲綢之路剛開通時,中國輸出的主要為絲綢、漆器和鐵器。從唐朝開始,逐漸輸出瓷器(來自河北的邢窰、浙江的越窰、湖南的長沙窰等)和茶葉。到宋朝時,輸出的有:來自肅州(今甘肅省酒泉市下轄一個區)的大黃。與此同時,由於中國瓷器業發達及海上絲路的開發,出口的瓷器漸成大宗,有定窰(今河北省定州市)、磁州窰(今山西、河南、河北一帶)、耀州窰(今陝西省 銅川市)、景德鎮窰(今江西省景德鎮市)、龍泉窰(浙江省龍泉市)、建窰(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水吉鎮)及吉州窰(江西省吉安市)等瓷器大量出口。

  至元朝時,國內手工業產品,亦成出口大宗,除上述的絲綢外,還有絹帛、錦綾和布。除瓷器外,更有陶器,金及銀器,銅、鐵及錫器。生活用品:如牙箱、木梳、雨傘、蓆、簾子等。食品,除茶葉外,亦有酒、鹽、糖等等。

  從絲路入口的商品:有胡椒、大蒜、核桃、石榴、胡蘿蔔、菠菜、黃瓜、葡萄、玻璃等。在元朝時,記錄逐漸完整,除上述各項外,還有:布匹、藥物(白豆蔻、五味子、沒藥、黃芪、紅花等),皮貨、木材,珍寶(犀角、象牙、珍珠、玉石、玳瑁 及瑪瑙)和香料(沉香、檀香、龍涎香、羅紋香等),總數在四十種以上。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國內城市與外國有何文化交流?

(一)飲食文化:曾經有義大利粉(Spaghetti)、義大利餛飩(Tortellini)等,都是源出中國的說法。義大利粉可能是拉麵的變種,義大利餛飩和中國南方的餛飩類似,但餡料不同。考古研究指出,大約四世紀,羅馬帝國已有這些食品。但對於比薩(義式薄餅,Pizza),則有一個言之成理的講法。話說馬可波羅想吃在中國看到的香葱餡餅,找來一位拿不勒斯(Naples)的廚師弄,最後不知怎樣放餡料,於是放在上面。後來,這位廚師在餅上放了一些義大利的材料,成為了風行義大利的食品。在中國方面,一些沿海城市,如:廣州、泉州和南京,很早已有阿拉伯人定居,直到現在,這些城市仍然流行清真食品,包括:牛雜湯、牛肉湯、西紅柿蛋湯和葱油餅。

(二)宗教:至於從海路傳入的宗教,在這舉出兩例,佛教及伊斯蘭教(回教)。
佛教及回教,都是兼由海路及陸路傳入中國。創建於公元68年(東漢永平十一年)的白馬寺位於洛陽,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寺院。佛教中,往天竺取經的法顯,公元412年從海路回國,相傳在現在的青島附近上岸。另外,中國佛教禪宗始祖達摩,於大約公元470年-478年,從海路由印度到達廣州。後來進入河南,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並創立禪宗。

回教方面,在唐宋時期,大批大食(今阿拉伯)的穆斯林商人從波斯灣,經印度,越過馬來半島來華,為數不少僑居在沿海城市,並娶妻生子。他們在廣州建成懷聖寺,泉州建成麒麟寺,並在杭州建成鳳凰寺,直到現在,中國的回教徒不在少數。

(三)衣著:中國的絲綢傳入中東,西亞及歐洲後,各地無不以穿用腓尼基紅染色的中國絲綢為高尚。在中國,大部份的回教徒仍保留了原來的衣著。

絲綢之路有那些古物發現例子?

發現年份 古物年份 發現者 古物名稱 附註
1906-1908 約唐代
(618-907)
Marc Aurel Stein
(斯坦因)
敦煌古卷,包括佛經24箱及絹畫等珍貴文物5箱。 現藏大英博物館及大英圖書館。
1913-1916 約唐代(618-907) Marc Aurel Stein
(斯坦因)
敦煌古卷,包括佛經及絹畫等珍貴文物共5箱。 同上。
1967 唐代(618-907)   唐長安三年嚴苟仁租葡萄園契殘片 現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1980 公元前1,800年 穆舜英 樓蘭美女(樓蘭遺址所發現女乾屍) 同上。
1989以後 宋代紹興年間(1132-1162) 南海一號 文物估計六至八萬件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1998年 唐代
(公元九世紀)
「黑石號」沉船Batu Hitam 其中出土陶瓷器六萬七千餘件 現藏新加坡
2014年以前 宋代(960-1279)   甜桔子河出土瓷器(泉州窰) 文萊海洋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