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最新資訊

主頁 > 最新資訊 > 文章 > 黃彥勳

文章

《源傳媒》名家專欄:要正視民心相通的文化壁壘

2018-10-01

【民心帶路】黃彥勳(海上絲綢之路協會總裁)

應嶺南大學及香港潮屬社團總會邀請,筆者在9月18日與40位參加粵東地區高級管理人員香港研討班的學員分享了對“香港在‘一帶一路’的角色”的看法,其中有關地緣政治、債務違約、貪污腐敗、法律制度、網絡文化方面的風險,及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優勢等,可以在以後的文章中討論,本文集中探討“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文化壁壘以及在民心相通方面的障礙。

黃彥勳先生在演講。

“一帶一路”倡議自2013年提出至今已五年,相關國家增加到七十多個,在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各方面,發展的勢頭整體上是良好的。不過,務實地說,像“一帶一路”這樣波瀾壯闊的倡議,影響國家以至全世界在未來百年間邁向建立人類利益、命運及責任共同體的走向,期望整個過程一帆風順、無風無浪,顯然是不切實際的。我們必須正視問題,尋根究底,查找不足,然後設法改進,克服困難。

五年來,與“一帶一路”倡議有關的問題漸漸浮現出來。眾所周知,最近馬來西亞新任總理馬哈蒂爾宣佈暫停執行前任總理納吉布簽定的基建項目,便是一個例子。在民心相通方面,中國人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與當地人民產生的茅盾,也是必須正視的問題。

歷史上,西方國家以武力開拓疆土然後大舉殖民,使用各種方式管治殖民地。“一帶一路”倡議是開放包容的國際合作平台,自然不存在“殖民”的問題。但是,經濟與貿易聯繫的加強,提供了大量中國人移居“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誘因,基於文化和價值觀上的差異,中國人在外地定居和生活,也確實衍生了不少與當地人民在生活和利益上的衝突。勤奮是中國人的民族性,同時,中國人也喜歡聚居,講究宗族連繫和習慣從自己的出發點了解和分析事物。

據非正式統計,在非洲大陸的中國人,為數約一百萬至二百萬,部分是由所屬企業或單位派駐當地工作,其他是自發性地移民到當地尋找商機或開拓新生活。“勤勞的中國人”為“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注入發展的動力,也引發不少問題。首先,肯吃虧、不辭勞苦的工作態度對相對習慣安逸的當地居民帶來挑戰,中國價廉物美的消費品也衝擊當地市場。其次,群居的華人依賴相互扶持在外地安身立命,往往不肯融入當地社會,甚至不肯學習當地語言和了解當地文化。某程度上,這也反映了中國人在精神上對華夏文明圖騰式的崇拜和對其他文化的輕蔑,或最低限度缺乏應有的尊重。“勤勞的中國人”像螞蟻群,侵蝕既得利益,因而觸發當地一些人民的抵制情緒。

民心相通上的挑戰,目前遠遠未觸及臨界點,但我們必須要了解潛在的問題和設法應對。其中一個方法是在中國民眾間灌輸道德觀和世界觀,鼓勵逆向思維,即試圖從對方的立場思考和理解自己的行為,繼而在程度上作出規範和改變。另外一個方法是建立尊重當地人民和文化的心態,打破自我封鎖,融入當地社群,除了“拼生活”外,也把自己當作移居地的一份子,回饋當地,作出應有的貢獻。

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五個合作重點之一,民心相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顧名思義,“相通”是雙向的,我們不應以成功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弘揚中華文化作為民心相通的指標,反而應該撫心自問,我們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有多大程度接受及融入當地文化。在這個意義上,“一帶一路”的國際合作平台便可以持續發展,為建立人類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作出貢獻。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