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參考資料

主頁 > 參考資料 > 一帶一路快訊 > 文章

一帶一路快訊

海絲•泰絲

2017-05-12

林子捷隨記

 

  自古泰國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一站,如今建設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泰國也是一個重要支點。比起古老的中國絲綢,泰絲可謂後起之秀,越來越受到人們喜愛。

 

  而泰絲的成功與一位美籍泰絲大王的鼎力相助息息相關,他就是消失的泰絲之王——金湯普森Jim Thompson。

 

  金湯普森出生於美國的上流家庭,自幼家境富庶教育良好。"二戰"時金湯普森任以美軍情報人員的身分來到泰國,卻被曼谷婉約的東方氣息吸引并自此定居下來。當時由於西方織品的快速發展和低廉價格的衝擊,泰絲一度幾近消亡。金湯普森卻十分敏銳地發現了泰絲的內在價值,並從此投身到了保護和發展泰絲的事業中。設立農場和工廠生產泰絲,開辟水路修築碼頭展開泰絲貿易。

  當金湯普森的事業達到巔峰之時,意外卻發生了。他於1967年在馬來西亞旅行時不幸失蹤,永遠消失在熱帶雨林裡。這至今仍是一個謎,沒有任何線索顯示當年發生了什麼事。

 

  金湯普森沒有兒女,他的侄兒成立了基金會打理遺產。為了紀念他,後人將Jim Thompson 居住的舊宅改為泰絲博物館。

 

  赤腳走在這座紅色高腳屋的柚木和大理石地板上,室內沒有冷氣和風扇,36、7度高溫,並不覺悶熱。看著金湯普森從中國、緬甸、柬埔寨、泰國收集來的藝術品及泰國傳統建築工藝,感受到他非凡的創造力和對泰國文化的熱愛。

 

  泰絲跟中國絲綢有甚麼不一樣?中國絲綢由白色蠶繭製成,較柔軟、輕薄,被稱為「軟黃金」。而泰絲則由金黃色的蠶繭絞成,比中國絲硬,色澤更為光亮,製成的衣服挺括、顏色也持久。

 

  繅絲是製作絲綢製品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用沸水浸泡小小硬硬的蠶繭,以便抽絲剝繭,把絲分離開來。一個蠶繭能抽出800-1200米蠶絲!

 

  紡絲。回顧歷史,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絲綢的國家。軒轅黃帝的妃子西陵氏,即嫘祖,她偶然發現了蠶在桑樹上吃桑葉,而且蠶結成了繭,於是她把蠶繭摘下,抽出蠶絲,織成絲綢穿在身上,並傳授養蠶抽絲的方法,被後人供為蠶神。商代的甲骨文中已經有蠶、桑、絲、帛等文字記載。河南安陽大司空村和山東益都蘇埠屯商代大墓中均出土玉蠶。殷虛出土的青銅器上常常發現有細密的平紋絹和菱形圖案織物的印痕。殷商以前,中國的先民們利用自然界生長的桑樹資源養蠶,利用蠶絲織綢,但數量甚少。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便設法通過人工栽培桑樹來擴大養蠶的規模,以提供更多的衣著原料。周代時家蠶的養殖在黃河流域已經很普遍。在《詩經》裏面,《大雅》和《豳風》、《秦風》、《衛風》中均出現有關桑、蠶及絲織的詩句。根據《詩經》和《左傳》、《儀禮》等書的記載,這時不但已有「蠶室」,進行室內養蠶,而且還有蠶架、蠶箔等專門的養蠶工具和繅絲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