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參考資料

主頁 > 參考資料 > 一帶一路快訊 > 文章

一帶一路快訊

絲路起點穿越

2017-01-04

林子捷隨記

 

  2016年的最後幾天,隨海上絲綢之路協會學生代表團去了一趟西安。走進西安如同走進一座數千年的歷史博物館,在西安城的每個角落裏,都能撫摸到秦磚漢瓦。走進兵馬俑你會被眼前的景象所震驚,這座世界第八大奇跡的陶兵馬俑,象徵著守衛秦始皇陵園的衛戎部隊。這樣一個充滿無窮魅力和神秘色彩的2000多年前的地下雄兵,規模宏大,蔚為壯觀。不止是其宏大的規模讓人歎為觀止,其精美細緻的細節刻畫更是讓人大呼過癮,髮絲、鞋帶這樣的細節在每座陶俑身上有非常細緻的刻畫。鞋履不分左右,據說是為了快速穿著以利戰鬥。乍眼望去,陶俑貌似差不多,可是細細的品味,便會發覺每座陶俑的相貌都不相同,千人千面的人物面部形態,但「國」字臉型可能是當時陝西人的特徵。

 

  小時候背唐詩宋詞,印象中與古長安最最有關聯的便是白居易的《長恨歌》了,這訴說了一段淒美絕倫的愛情故事,「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認為真正的愛情就該這樣。可惜唐玄宗專寵楊貴妃,整日尋歡作樂,很少再理朝政,導致「安史之亂」,使強盛的唐帝國走向衰亡。

 

  千多年前唐帝國在西安建都,當時長安城周長35公里,這座巨大的城垣建築在世界歷史上也是少有的。它和義大利的羅馬、希臘的雅典、埃及的開羅並稱為世界四大古都。西元十世紀初的一場戰亂將唐長安城化為一片廢墟。明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的兒子著手在原有城垣基礎將城牆加寬加高,並將東城牆和北城牆在舊址上向外各擴建三分一,就成了現在西安城垣的規模。

 

  徜徉在西安街頭,仿佛已穿越到了千年,回到古代。碑林博物館在永寧門一隅,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博物館,距今有900多年的歷史。碑林第二室裏立著一通名叫「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著名石碑,它吸引著我的視線。大秦景教(基督教)流行碑是指初唐建中二年(781)吐火羅人伊斯(或景淨)受唐政府資助在國都長安義寧坊大秦寺修建的一塊記述景教在唐朝流傳情況的碑刻。它記述了當時景教在中國的傳播情況,表現了唐政府當時包容、自由、寬鬆的思想政治環境,也是古絲綢之路中西交流的一個見證。

 

  來到漢長安城遺址漢城湖,登上大風閣,想像當年漢武帝在未央宮宣佈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的氣勢。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長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絲綢之路」,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闢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並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後的珠簾掀開。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繫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義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而張騫出使西域卻路途多舛。他帶著100多個隨從西征,兩次被匈奴所俘,13年後終於回到故鄉,當年百餘人的隊伍,僅剩下2人。或許,這就是絲綢之路的精神寫照:信念,意志,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