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參考資料

主頁 > 參考資料 > 一帶一路快訊 > 文章

一帶一路快訊

古絲綢之路之一:人類歷史的地理宿命

2017-11-30

作者:張信剛

 

        地球約有46億年歷史,平原山脈、海洋沙漠、花草樹木、鳥獸魚蟲,它們在地球上的歷史都比人類要長許多。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不可能離開所處的地理環境。

        靈長類動物在地球上出現,大約是750萬年前。現代智人的歷史才10多萬年,進入文明期只有1萬年,文字記載的歷史不過5,000、6,000年。

        大約10萬年前,一批現代智人從非洲東部走進了今天的西亞,然後逐漸散布到歐亞大陸各地。

        40,000年前,居住在東南亞某個島嶼的少數人渡過了當時相當窄的海峽,到達澳大利亞。不久地球變暖,海洋水面增高,海峽變寬,澳大利亞不再有人進入,直到200多年前歐洲人遠渡重洋而來。自從第一批到達澳大利亞的原居民上岸,這4萬年來,他們的子孫只能在既有的地理環境中生存發展。

        大約13,000、14,000年前,有人從歐亞大陸的東北角走過結冰的白令海峽,到達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不久地球進入第四間冰期,白令海峽變寬,也不再結冰。北美洲的原始居民繼續向東南遷移,大約1,000年之後到達接近南極圈的南美洲南端。從人類最早度過白令海峽,到哥倫布500年前「發現新大陸」,美洲人與其他地區的人類完全沒有接觸,獨立地創造了中美洲的瑪雅文明和南美洲的安卡文明。

       人類首先出現之地非洲的面積非常之大,中國、印度、歐洲、北極附近的格陵蘭都加起來還不及非洲大。但是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比全美國還要大)以及它之南的鹽鹼地帶,把接近地中海的北非與中非和南非隔開了。在非洲中部和南部,河流多半不適於航行,叢林、沼澤也難以穿過。所以非洲各個地區彼此互相孤立,不能交通。非洲的海岸雖然十分美麗,卻很少可用的港灣。

        再回頭審視一下歐亞大陸。歐羅巴(Europa)和亞細亞(Asia)這兩個詞是古希臘人首先使用的。因爲希臘被認爲是歐洲文明的濫觴,而最近300年來對全球各個方面影響最大的是歐洲人,因此現在世界各國人都把地球上最大的一片土地稱爲歐亞大陸(Eurasia;Eurasian Landmass)。也就是說,全世界現在都按古希臘人的想法人爲地把地球上最大的一塊陸地分爲歐洲和亞洲兩部分,其實歐洲和亞洲之間並沒有天然的界線。

       大約11,000年前,歐洲人、亞洲人、非洲人、美洲人、大洋洲人都處於文明發展前的狀態,可以說是站在同一條時間軸的起跑線上。因爲地球的地理環境對歐洲人和亞洲人很有利,所以美洲人、非洲人、大洋洲人輸在起跑線上。這裏有幾個原因:首先,歐亞大陸上有好幾條東西向(大約相同緯度,氣候類似)的交通要道,也有十分豐富的動植物品種。這很有利於農業的發展以及工具與技術的傳播。

        其次,歐亞大陸上有不少可以被人馴服的大型動物,如牛、馬、驢、駱駝、亞洲大象等,很利於長途運輸和貿易,大大增加了歐亞大陸上的居民彼此學習的機會。反觀非洲、美洲、澳大利亞,它們的山川地形不便於東西向的交通;這幾塊大陸的海岸線長度和陸地面積之比又很小,良好的港灣也不多,因此不利於人們沿著海岸線航行。陸上交通主要是南北向,要經過很不同的氣溫區,對人的來往和農業物種的交換和移植都不利。再者,非洲、美洲和澳大利亞都沒有可以被馴化,並且能爲人類拉車馱重的大型動物,反而有些不聽人使喚的大型動物,如非洲大象、斑馬、長頸鹿、河馬、犀牛,且不要說獅子和野豹了!

       可以確定,任何人想要創造歷史,都不能脫離自己的地理環境。

農業革命 起源西亞

        12,000年前,地球天氣變暖。一些習慣於寒冷的動物(如馴鹿)逐漸北移,一部分人爲了獵食而跟蹤北上,進入以前人跡罕見的寒帶地區,即今天的北極圈之內的北歐以及歐亞大草原以和草原之北的針葉林凍土地區。

        由於西亞(中東)地區有充足的陽光、雨水、河流和沃土,動物和植物種類繁多,這裏的人可以在一個小範圍內既獵殺動物、捕撈魚蝦,又採集根類和果實。因此西亞最早出現了種植和飼養這兩種農業活動;後來這裏的人還有意識地協調種植和飼養活動,讓收成可以最大化,不僅滿足當時的食物需要,還可以儲存一部分食物(包括動物和植物)。爲了裝盛谷類和水,陶器隨即在這一地區出現。這種求生方式使定居成爲可能,甚至是必要。

        歷史學家們一般認爲農業革命是人類文明的起源,時間大約是10,000年前。農業革命之前稱爲舊石器時代;農業革命之後稱爲新石器時代,一直到大約6000年前銅器時代的到臨。

       農業發展以後,多餘的食物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使一部分人得以從事手工業、貿易、管理和其他工作,城鎮因而出現。文字大約在6000至5500年之前出現。有記載的歷史也就從此開始。這些都發生在今日伊拉克境內的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裏斯河之間的「美索不達米亞」(即「兩河流域」)。其後不久,在東北非的尼羅河谷,南亞的印度河谷和東亞的黃河流域也出現了獨立的農業文明。

       目前已知的人類新石器時代社區中,最早的是在約旦河西岸的傑裏科(Jericho),距今大約9,000年。這裏有很大的房屋群,估計能住2,000人。考古學家判斷,傑裏科的主要產品是小麥和大麥,也畜養山羊。而最有意義的,是在傑裏科發掘到安那托利亞(今日土耳其)的黑曜石(Obsidian)和紅海的貝殼等。也就是說,伴隨著文明的出現,如果地理環境允許,人也到遠方進行貿易,開始了人口、貨品、技術和思想的交流。

       在美索不達米亞和尼羅河穀,有河水可以灌溉農田,於是最早發展出能夠動員大量人力以便引水灌溉的社會組織。這兩個地區先後出現了超越於部落的「國家」這種政治形態,並且崇拜某些特定的神靈。這兩個地區的國王逐漸被認爲是神祗的化身,具有無上權威。這時社會分工開始細化,除了有國王、僧侶、農民,還有士兵、行政人員、商販和手工業者等。

       貿易和農業生產幾乎是同時的出現的,所以商販和農民都是早期人類文明的創造者。

游牧商貿 傳播文明

      在歐亞大陸的北方,從多瑙河下游向東到聶伯河,經過烏克蘭和俄羅斯南部(黑海和裏海的北部)到伏爾加河,再向東到哈薩克草原,阿爾泰山區,准噶爾草原,蒙古高原,一直到大興安嶺,是比較平坦,較少樹木灌叢,氣候比較乾燥的歐亞大草原。這片橫跨歐亞大陸,長約10,000公里的草原不適於耕種,但又不是難以居住的凍土寒帶。許久以前在這個大草原上就活動著屬不同語系的部落和民族。大約距今10,000年前,正當某些西亞溫帶人口開始從事農耕的時候,草原上的居民也開始有意識地飼養動物,並且在冬夏兩季到不同的草場上放牧牲口。這就是游牧文明的開始。農耕與游牧這兩種文明狀態不是人們可以隨意決定的,而是對不同地理環境做出的不同適應方式;兩者發生的時間大致相同。

      由於游牧者生活中需要許多他們自己不能生產的物品,游牧部落比農耕人口更加依賴與遠方人口的交換;也由於他們經常遠途移動,游牧部落和民族更加善於長途貿易,並且更傾向於和不同語言與血統的人口通婚融合。這個游牧者的特徵令農耕定居人口的史學家們很難追縱游牧人口的血統和語言變化,也因此使我們至今還難以確定一些古代游牧民族(如北匈奴)的下落。

      游牧部落的活動範圍於6000年前開始大爲增加,因爲此時馬匹在南俄羅斯草原被馴化。當人類能夠培育出大量的馬匹之後,長途交通的距離就大爲增加。接著,馬車出現,人的作戰能力和運載貨物的能力也大爲增加。因此最早貫穿歐亞大草原的人群正是在農業帶以北,針葉林凍土帶以南的游牧人口。

      這些游牧人口,除了從西到東橫向的移動之外,也經常南下到溫帶農業人口居住的地區,有時是貿易,有時是掠奪,主要是爲了從南方農業定居人口得到他們需要的糧食、珠寶和紡織品,而游牧人口一般用以交換這些物品的則是牲口,皮毛和礦石。

      全世界人口中文明最早發展的是西亞的農耕人口,所以當北方游牧者與西亞進行交換之後,西亞的早期文明(如車輪、曆法、手工藝)也就傳到了游牧民族那裏,並由他們帶到歐亞大草原的東端。世界聞名的蒙古馬一定是從歐洲傳過來的。周武王所使用的「一人禦,一人射」的雙人戰車是周人滅商的主要武器;而這種戰車與西亞早已出現的雙人戰車十分相似,說明西亞的文明在周朝之前已經傳到中國西部。

      當然,在和農業人口交往中,游牧者也將他們的擅長,包括養馬、騎射、冶金和弓箭製作傳授給南方的農業定居人口。所以農耕人口和游牧人口的來往不是單向的,並沒有明顯的優劣之分。

      總而言之,直到20世紀,游牧人口和農耕人口的衝突與交融是歐亞大陸上重複出現的主題,對整個歐亞大陸的歷史發展影響至鉅。

      在商、周之前,歐亞大陸東西方的交流就已經存在。當時在黃河與長江流域已經有了絲織品,是否已經西傳不能確定。可以確定的是,4,000年前有一批說印歐語言的人群從黑海北方移居到阿爾泰山北麓。他們的部分後裔又向南進入新疆的巴裏坤草原和甘肅的河西走廊,中國史書稱他們爲月氏人,西方學者則將他們稱爲吐火羅人。科學家發現,是月氏人把小麥從西亞帶到黃河上游地區,使黃河流域的粟米文明得到了另一種重要的糧食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