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最新資訊

主頁 > 最新資訊 > 文章 > 黃端

文章

福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的研究報告(作者:黄端)

2016-01-13

黄端
(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國家明確支持福建省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這是對福建省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肯定,也對福建提出了更高更明確的要求。福建應抓住機遇,發揮優勢,找準定位,主動融入,為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做出應有貢獻。

 

  一、福建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地位獨特、作用重要

中央提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對於福建而言是一次重要的發展機遇。《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提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點方向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對於沿海和港澳台地區,要「利用長三角、珠三角、海峽西岸、環渤海等經濟區開放程度高、經濟實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的優勢,加快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支持福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充分發揮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福建平潭等開放合作區作用,深化與港澳台合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推進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福建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和舟山群島新區建設,加大海南國際旅遊島開發開放力度。加強上海、天津、寧波-舟山、廣州、深圳、湛江、汕頭、青島、煙台、大連、福州、廈門、泉州、海口、三亞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設,強化上海、廣州等國際樞紐機場功能。」福建應積極按照中央要求,主動融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大膽先行先試,爭取發揮好核心區的作用。

 

  福建既不是大省,也不是強省,之所以成為21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我們認為主要基於以下幾個理由:

 

  (一)歷史上福建就是海上絲綢之路主要發祥地之一

  「一帶一路」傳承歷史,又賦予新的使命和內容。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福建,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具有天然優勢和現實責任。

 

  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鼎盛時期(宋元)的主港之一,被譽為當時的「東方第一大港」。在鼎盛時與多達近百個國家有密切往來,交換的物品種類繁多數量巨大。泉州是宋至明初市舶司所在地,接洽海外朝貢。泉州造船業發達,是宋元時中國的主要造船基地。海外貿易的繁盛給泉州帶來豐富的宗教、文化交流,西方文化也在泉州繁衍,並與當地文化融合。泉州輕工制造業發達,也是紡織品、陶瓷器等海上貿易大宗商品的重要產出地。

 

  福州港是我國東南沿海重要通商口岸,是外銷陶瓷器等海上貿易大宗商品的重要產出地,福州對於東南沿海的商貿格局和經濟繁榮具有肇始和推動作用。唐、五代時,福州商貿達到全盛,與廣州、揚州、明州並列為唐代四大貿易港口。明代隨著鄭和船隊在此駐泊與揚航,福州港的商貿地位不斷提升,明成化年間市舶司從泉州遷此。

 

  漳州是明代中後期至清代前期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海外交通貿易的中心,是這一時期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港口城市。自明隆慶元年(1567年)開海禁以來,以月港為中心的漳州一帶成為唯一官方認可的民間外貿口岸,並開創了經菲律賓馬尼拉至美洲的海上絲綢之路新航線。此外,漳州民窯是明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物品外銷瓷的重要生產地。

 

  (二)福建是「鮮活的絲綢之路」的重要區域和重要支點

歷史上的「一帶一路」曾經輝煌過,但有些地方因各種原因中斷或消失,今天講「一帶一路」建設,這些地方實際上面臨著怎麽重建的艱巨任務。而福建是少數以不同方式和不同形式延續至今「活著的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區域和重要節點。在福建,「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是過去時,而且是現在時,更是將來時。

 

  以東南沿海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從古至今在福建一直沒有中斷過,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福建一直走在全國前列,與世界各國和地區的經濟、文化、人員交流的規模不斷擴大、水平不斷提高,這是一條連綿不斷的「活海絲」。福建作為「絲綢之路」的重要區域和重要節點,在其中擔當了重要角色。歷史上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一些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就來到福建,其中東南亞和阿拉伯一些後裔在閩繁衍生息、枝繁葉茂,成為今天泉州人的一分子,目前泉州的阿拉伯後裔有5萬多人。泉州作為古代東方曾經的第一大港,也成為一個多個宗教、多種民族和多元文化融合並存的城市,199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全球首個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2013年又與日本橫濱、韓國光洲一道當選為首屆「東亞文化之都」。海上絲綢之路的延伸把湄洲的媽祖信仰,隨著華人的遷徙遍布全球,據統計,目前有2000多座媽祖宮廟分布在世界各地,東南亞每年有數以萬計的媽祖信徒來湄洲媽祖祖廟謁祖進香。當資本主義自由貿易在世界的興起時,漳州月港應運而生。清中後期以十三行總招福建泉州人伍秉鑒為代表的閩籍商人,延續著海上絲綢之路的薪火。改革開放以來,一批又一批的福建人通過各種方式走出國門,遍布世界各地,成為新一代華僑、海外華人,並積極融入當地社會,福建成為新華僑華人最多的省份之一。

 

  (三)福建是少有的「五通」俱全的省份

  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指出,「一帶一路」建設,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為主要內容。從現實看,「一通、二通、三通、乃至四通」的省份不少,但「五通」同時具備的省份不多。即具有單項優勢條件的省份很多,具有團體實力、能夠全面落實「五通」的省份極少。

 

  福建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省份,「五通」俱全。

 

  政策溝通方面,福建歷來就是全國對外開放的排頭兵,與東盟等「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合作具有歷史、區位等優勢。目前福建已經與日本、韓國、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建立了21對省或市級友城,並發起成立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城市聯盟」,新加坡、泰國和菲律賓在福建設立總領事館,「福建省東盟政府官員研修班」已經開班。可見,福建在「海絲」相關國家和地區的政府間合作方面基礎紮實,有能力在政策溝通方面進行先行先試,為我國與「海絲」相關國家和地區全面展開合作積累經驗。

 

  設施聯通方面,現代交通不僅要求平面的、單一的聯通,而且要求「海陸空」立體交叉聯通。福建地處台灣海峽東岸,東西交匯、南北貫通、兩岸四地,區位突出。在獨特的區位下,福建「海陸空」三者在福建沿海形成了「海絲」的交通接點,具有成為「海絲」互聯互通樞紐的條件。從海上講,福建海岸線長3752公裏,島嶼岸線長2804公裏,居全國第二位;沿海有大小港灣125處,其中沙埕灣、三都澳、羅源灣、興化灣、湄洲灣、廈門灣、東山灣等7個優良深水港可大規模開發建設10萬噸級以上泊位;有40多公裏岸線可建設20--30萬噸級大型深水泊位,深水岸線資源居全國首位。目前福建沿海港口開通至「海絲」沿線國家以及香港、台灣地區航線超過100條。福建可以充分發揮海西三大港口群優勢的樞紐作用,加強與東盟等國家和地區在港口、碼頭建設管理、航線拓展等方面的合作,加強海洋經濟等海上合作,把福建建設成為東盟連接內陸的綜合物流樞紐。從陸上講,福建目前著力構建「三縱六橫」鐵路網主框架、「三縱八橫」高速公路網,有7條出省鐵路,9條出省高速公路。到2015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車裏程將突破5000公裏,普通公路網通車裏程將突破10萬公裏,實現縣縣通高速、鎮鎮有幹線、村村通客車;鐵路通車裏程將達到3300公裏,其中快速鐵路將突破1500公裏。從空域上講,福建已有廈門高崎機場、福州長樂機場、晉江機場、武夷山機場和龍巖連城機場,廈門新機場項目和福州長樂機場二期項目也在加快推進,2015年民航旅客吞吐量將達3800萬人次。廈門航空公司從福建始發飛往東南亞的航線共5條,分別飛往新加坡、吉隆坡、馬尼拉、雅加達和曼谷。

 

  貿易暢通方面,東盟十國經濟的發展水平相差大,區內市場的多元性,為福建與東盟的經濟互補和經貿合作提供廣闊的空間。東盟是福建「引進來、走出去」的重點市場,2010年中國--東盟自貿區正式啟動以來,福建與東盟的經貿往來持續快速發展。2014年福建對東盟進出口總額為250.8億美元,其中出口167.3億美元,東盟成為福建的第三大貿易夥伴。截至2013年12月,東盟國家來福建投資的項目3811家,合同外資119.97億美元,實際到資84.67億美元,是福建的第四大外資來源地。截至2014年底,福建省累計核準在東盟地區設立的境外企業和分支機構共192家(企業170家、機構22家),分布在東盟全部10個國家,累計核準對外投資額6.75億美元,東盟成為福建省第二大對外投資目的地。

 

  資金融通方面,福建民營資本發達,與東南亞等「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往來密切,海外人數眾多、經濟實力強大的華僑華人群體與福建的資金往來也非常密切等,特別是在現有外匯體制下,資金通過非官方渠道兌換不僅頻率高而且金額大,福建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資金融通具有長久的歷史。另一方面,隨著以人民幣計價的中國——東盟海產品交易所的開業,以及下一步中國——東盟海產品期貨市場的建立,福建在資金融通方面將具有平台優勢,可以成為我國與「海絲」國家和地區實現資金融通的前沿平台。

 

  民心相通方面,福建作為「活海絲」的重要起點和支點,從古至今都保持與東盟等「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比較密切的交流交往。福建是著名的僑鄉,海外福建人的總人數不低於現有福建人口,這些人數眾多的閩籍華僑華人,憑借人緣優勢、資本優勢、商網優勢、語言文化優勢,可以在文化交流、學術往來、人才交流合作、媒體合作、青年和婦女交往、志願者服務等方面,為我國與「海絲」相關國家和地區的雙邊、多邊合作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可以為推動我國與「海絲」相關國家和地區建立更密切的友好往來關系發揮重要作用。

 

  (四)福建在「海絲」建設中的人脈優勢突出

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核心要靠人。綜觀歷史上的「一帶一路」建設就是靠人走出來的、靠人幹出來的,其中華僑華人是當之無愧的先行者、見證者和實踐者。目前華僑華人已經融入到「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發揮好他們的人脈作用,既是我國實現與周邊地區全面融合的關鍵,也是福建融入「海絲」建設區別於其他地區的最重要特色。

 

  福建是著名的僑鄉。一是閩僑人數多、有實力。包含台港澳僑的「海外福建」總人數不亞於現有福建人口。比如,旅居世界各地的閩籍華僑華人達1580萬人,其中在東南亞超過1200萬人,東南亞的華僑華人有1/4是福建籍。不僅東南亞,台港澳也有眾多的福建籍華僑華人。台灣人超過80%是福建籍,香港人有1/6是福建籍,澳門人也有1/5是福建籍。閩僑也很有實力,2012年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超10億美元)中,東南亞華商有30位,其中24位是閩籍。

 

  二是閩僑有組織、凝聚力強。閩僑善於「抱團發展」是其致勝法寶,福建海外社團源遠流長,公開性正式社團可溯至18世紀末19世紀初,如成立於1817年的「金蘭郎群社」,目前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均有較多的閩僑社團,社團不僅組織性強,而且影響力大,在當地有很強的影響力。閩僑也很有凝聚力,改革開放至2013年底,閩籍僑商在福建投資占外資比例高達76.21%,累計捐贈福建省公益事業240億多元人民幣。

 

  三是閩籍新僑快速崛起。人數日益增多,改革開放以後出國定居的新華僑華人有110萬,僑區從東南亞一帶逐步向歐洲、澳洲、美洲、非洲等地擴展。新僑文化程度普遍較高,思想活躍,理念先進,融入主流社會的機會較多,正逐步成為海外華僑華人社會的中堅力量,湧現出南非李鑄、阿根廷陳瑞平等一批頗具實力並有發展前景的僑商。

 

  為此,福建應充分發揮與台港澳和東南亞地緣相近、民族相親、文化相通、企業市場網絡多、商業渠道廣、商務信息靈、國際經營能力強等優勢, 通過有效整合僑務資源,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積極打造「海外福建」,以海外福建人為紐帶促進社會和人文的深度融合,實現與東盟民心相通。

 

 (五)福建是南太平洋南島語族的主要發源地

  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和商務部聯合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提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點方向有兩條線,一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二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其中,福建與南太平洋諸島的關系淵遠流長,文脈相連,地位不可替代。

 

  從歷史淵源和文化傳承上看,福建在我國發展與南太平洋諸島的合作中作用非常獨特。目前國際學術界的主要觀點認為,以福建沿海為中心的中國沿海區域是南島語族最早的發源地,無論從語言學、考古學,還是人類體質學目前所得到的研究成果上看,這些從太平洋彼岸過來的南島語族,和5000年前的福建人,是一家人。閩南語和福州話與南島語系有很高的相關性,福建沿海居民與南島語族人在生活習俗上也有共同的海洋性特征。今天福建與南太平洋諸島的合作也卓有成效‧‧‧ (請下載全文)

 

下載全文(福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的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