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最新資訊

主頁 > 最新資訊 > 文章 > 黃彥勳

文章

《源傳媒》名家專欄:五通的意義 (五):民心相通自發對等

2018-05-06

【民心帶路】-- 黃彥勳(海上絲綢之路協會總裁)

鄭和七下西洋宣示國威,饋贈禮物之後便離開,沒有像西方殖民主義者那樣掠奪土地,也沒有積極在當地弘揚中華文化。前港大校長王賡武教授主力研究華僑史,結論是東南亞諸國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不深,例如:印尼、馬來西亞接受了伊斯蘭教;泰國、柬埔寨、老撾等成了佛教國家;越南則徹底去中國化,甚至把文字也納入法語系統。徐志摩的詩【再別康橋】形容得好:「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鄭和的做法是天朝大國高高在上心態的反映。

今天,「一帶一路」框架思路秉持與鄭和時代截然不同的概念。在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理念下,「一帶一路」倡議主張相關國家全方位推進務實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並透過有五個合作重點,即「五通」來實行。在前文,我們已分別討論了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和資金融通等「四通」,這些都是在政治、經貿、金融等領域的措施,如果說它們是「一帶一路」合作的骨幹,則民心相通會是合作的靈魂。

二次大戰後西方以基督教文明為主軸主導世界秩序,透過硬實力和軟實力締造的「普世價值」,有一定的排他性。「一帶一路」倡議的中心思想是平等、互利、開放、合作、包容。因此,尊重相關國家的宗教、文化、思想、價值觀、生活習慣等是不可或缺的原則,人民透過交流相互了解,民心一旦相通,經濟政治金融商貿等各方面的合作就有穩固堅實的基礎。

顧名思義,民心相通是雙向性的,它代表民間在文化、旅遊、體育、學術、宗教、藝術等各方面的交流和融合,這些交流是自發的、對等的、非歧視性的。香港特別行政區作為國家最自由開放的國際大都會,是實踐民心相通最理想的地方。開埠以來,香港華洋雜處,資訊流通,市民普遍具備國際視野,足以在促進民心相通方面作出貢獻。

自從「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之後,香港官方及民間都積極響應,以下舉些個別民心相通的例子。筆者任職的「海上絲綢之路協會」(「海絲會」)是在香港不遺餘力地推動「一帶一路」民心相通的民間團體。海絲會的「張騫計劃」是專為香港本科大學生而設的暑期實習項目,由2016年舉辦至今,已踏入第三屆。海絲會與香港和外地企業攜手合作,讓香港大學生在這些企業「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包括內地)的單位進行四至八星期暑期實習,實地體驗當地的生活環境和風土人情,不但豐富人生閱歷,也為他們日後沿著「一帶一路」闖出去奠定根基。

「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對海絲會在促進民心相通方面的努力,也積極回應。希臘萊夫卡達市政府和海絲會將於今年夏天在當地合辦「海上絲綢之路暑期課程」,讓希臘的青少年及成年人可以透過為期一個月的課程,學習基礎漢語,並了解中國文化,包括書法、歷史、十二生肖、太極拳甚至是中國飲食文化等。

「一帶一路」是長遠、持續的倡議,民心相通也是一點一滴、長期累積的過程。透過不懈的努力,「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民心相通合作交流必將獲得豐碩的成果!

 

來源:http://maxsourcemedia.com/content.php?id=6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