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最新資訊

主頁 > 最新資訊 > 文章 > 黃彥勳

文章

《源傳媒》名家專欄:鄭和未完成的使命 (作者:黃彥勳)

2018-01-02

黃彥勳-【民心帶路】

1405年7月11日,鄭和奉明成祖之命七次遠航,歷時28年,拜訪了30多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國家和地區,這是歷史上的「鄭和下西洋」。鄭和發展了古代的「海上絲綢之路」,他的航海時間比迪亞士發現好望角、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要早七、八十年。鄭和船隊航程之遠和規模之大可謂空前,不僅是明代盛事,也刷新了世界航海史。

鄭和(1371年~1433年)原名馬和,小名三寶,又作三保,雲南昆陽寶山鄉知代村人,回族。明太祖統一雲南後,鄭和被閹入宮,因為在靖難之役,跟隨燕王起兵有功,賜姓鄭,提拔為內官監太監,所以又稱「三寶太監」。

據史料記載,明成祖派鄭和七次下西洋,除了希望顯示明朝的富強,與周邊國家修好,以樹立永樂皇帝的崇高威望之外,是想查訪惠帝是否逃亡海外。對鄭和本人來說,作為一名虔誠的伊斯蘭教徒,心底最大的願望,是可以像他的祖父和父親一樣,到聖城麥加朝聖。

不知是否基於個人的抱負,鄭和精研航海術,熟習天文地理、海洋科學、船舶駕駛與修理的知識技能。他是世界歷史上最傑出的航海家之一,在航海、外交、軍事、建築等多方面都表現出卓越的智慧與識見。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經東南亞、印度洋,遠航亞非地區,最遠到達紅海和非洲東海岸,航海足跡遍及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鄭和下西洋出行的艦船多達200餘艘,人數多達27,000餘人。

誠然,中國古代的海上絲綢之路,並不始於鄭和。從近年在廣東省陽江市南海海域打撈出來,南宋初期沉沒的商船「南海一號」中,我們知道早在1160年之前,中國便已經有遠洋的船隻運送瓷器到其他國家進行貿易,可見在距今850年前或更早,中國沿海的航運,便已經十分發達。到了明朝,在前人的學識、技術和經驗積累下,在國家的財力、物力和人力支援下,鄭和實現了空前的航海創舉。可惜的是,除了弘揚國威,暗裡尋訪惠帝之外,鄭和七下西洋,對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國際貿易、文化交流等各方面,可以說是沒有重大的影響;反而,據說因為七下西洋,反映了中國在海上所向無敵,明朝其後實施海禁,全面鎖國,導致中國近代數百年的積弱。

回顧歷史,從宏觀的角度來說,鄭和的真正使命,應該是透過遠航和開拓,發展國際政治經貿關係,促進人文往來。今天,「一帶一路」倡議站在鄭和時代設想不到的高度,強調開放包容,在國際上尋求互惠互利,在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等五個重點合作。本欄日後將從各方面、特別是「民心相通」方面,探討「一帶一路」倡議如何落實鄭和未完成的使命。

(作者是海上絲綢之路協會總裁)

來源:http://www.maxsourcemedia.com/content/2018-01/02/content_2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