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最新資訊

主頁 > 最新資訊 > 文章 > 黃彥勳

文章

《源傳媒》名家專欄:「一帶一路」中心思想體現中華文化 (作者:黃彥勳)

2018-02-02

【民心帶路】-- 黃彥勳(海上絲綢之路協會總裁)

鄭和七下西洋,拓展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成就空前,可惜無以為繼。1433年鄭和在第七次遠航返程時,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從此明朝的海洋探索結束,其後中國對西方海權的崛起茫無所知。鄭和死後僅僅65年(1498年),葡萄牙探險家達嘉馬從歐洲航海到印度,為日後葡萄牙對外殖民擴張鋪平道路。一百年後,英國、荷蘭及法國等歐洲國家開始挑戰葡萄牙在非洲、印度洋及遠東海權的獨霸局面,也開始另一波歐洲國家的亞洲殖民行動。今天,以「絲綢之路經濟帶」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核心的「一帶一路」倡議,不但完全突破了鄭和時代的桎梏,甚至創新了人類的思想,為未來國際關係的發展提供嶄新的方向。

過去四百年西方海權的崛起,在現代的歷史觀和世界觀上,塑造了零和遊戲博弈的思維。殖民主義標榜強權與征服,以致二次大戰後,殖民地紛紛獨立建國,但「彼所得即我所失」的觀念,一直沒有改變。國際貿易方面,「關稅及貿易總協定」及「世界貿易組織」致力推動多邊主義,減低關稅,促進自由貿易,但在「多哈回合」失敗後,面對民粹主義的興起及區域性貿易協議的逆流,疲不能興,已經不能有效地運作,戰後七十多年的遊戲規則面臨挑戰,人們卻仍未能跳出西方殖民主義時代遺留下來的思考方式。

網絡圖片

2013年,針對國內外的情況和歷史發展的趨勢,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猶如濁世清流,顛覆了我們的慣性思維。「一帶一路」的框架思路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理念,全方位推進務實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換句話說,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模式下,國與國之間的合作關係建基於平等互利,開放互補,融和包容,摒棄「得失」、爾虞我詐的考量。

對習慣對抗式思維的西方國家來說,「一帶一路」的開放性是不可思議的。例如,「一帶一路」國家實際上並沒有官方定義,遠至中美洲的巴拿馬,現在也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韓國、日本都說要參與了,英國、荷蘭、德國等西歐發達國家,也已加入「一帶一路」行列。這就是「一帶一路」倡議獨特的地方,它既沒有正式的群體,又如何把別人排斥於群體之外?

經過四年的發展和深化,世界各國已普遍領略和接受了「一帶一路」的中心思想:它倡導人類在利益、命運和責任共同體內互惠互利的合作關係,而非在壓逼、侵略、掠奪下的主僕從屬關係。不懂中華文化的精髓,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框架思路會大惑不解。鄭和七下西洋,沒有掠奪其他國家任何文物、佔領其他國家一寸土地、擄掠別國人民作為奴隸;反而是饋贈禮物和排解糾紛。這就是華夏文明的精神,明乎此,對「一帶一路」的中心思想自當理解和釋然。

 

來源:http://www.maxsourcemedia.com/content/2018-02/02/content_3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