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參考資料

主頁 > 參考資料 > 一帶一路快訊 > 文章

一帶一路快訊

海上絲綢之路·香港在中國 — 東盟互通共享關係的角色

2018-01-08

作者:陳永華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香港理工大學資訊系統碩士、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系學士)

 

"一帶一路" 對中國的意義日趨重要

        "一帶一路"是21世紀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是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3年訪問中亞和東南亞時提出的跨國經濟帶合作概念。總理李克強在2015年把它寫進政府工作報告中,成為中國在新世紀對內和對外的國家重要戰略。[1] 它的理念是由中國主動地發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係,通過產業合作,打造優勢互補的產業鏈,提升兩地的產業鏈價值,擴大相互投資,擴大雙邊貿易規模,從而創造和分享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中國願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打造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2] 2015年12月在北京,中國作牽頭與56個國家組成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亞投行),為"一帶一路"的基建工程融資,正式被公認為全球性的國際項目。[3]

        2017年,在"一帶一路"啟動了兩年後,中國的學者提出兩個新的重要理論點和它們對中國的重要意義。首先"一帶一路"不只是帶給中國經濟擴展空間,而是一個經濟發展階段性的升級機遇。在2013年開始中國力求在經濟產業層次轉型升級,由大量低檔次科技轉至多元化中、高技術製造業,並加快擴大金融、貿易和物流服務產業。 產業多元化將改善中國生態環境,免於過度發展工業而受大量污染。同時在產業升級過程中,中國可以將國內有餘的產能、投資資金、成熟技術帶出外地市場,擴大對外投資和貿易規模,賺取更多的外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此外國內直接受惠的經濟區域包括西部和西南部經濟相對落後的8個省份。這點對中國的區域經濟發展、貧富差距有調和作用,並帶來社會穩定的好處。中國學者認為這兩點是中國經濟發展必須要做到,才能跨越的 "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假如中國經濟不能跨越這個陷阱,將會長期停留在低檔次生產業的"發展中國家"階段,走不進高檔次產業的"經濟發達國家"行列。[4]

        第二意義,伴隨著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密切的經濟、社會、文化和政府關係的建立,項目的持續成功將會把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對世界的影響力大幅提升,人民幣也隨之快速走向國際化。這引來了美國對中國崛起的重力打壓。"一帶"是從中國出發,再分為三個走向的陸路帶橫跨歐亞,"海上絲路"走向是從中國沿海港口,路過南海後分為兩支線,分別到印度洋、東北非、歐洲以及南太平洋國家。 可以說"一帶一路"策略覆蓋歐亞非三洲的大範圍面積,有著中國主導的全球化運動之影子。 在政治上,美、日等國的政治評論家認定崛起的中國正在使用"一帶一路" 挑戰美國現在的全球領導地位。 面對崛起的中國和它剛開始的全球化活動,美國施以打壓。這個情況像似西方政治學著名的"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 所描述,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5] 美國自從1991年蘇聯解體後已成為"誰與爭鋒"的全球唯一超級大國。經過20年,2011年赫然發覺中國的大國崛起,美國總統奧巴馬在11月高調宣佈啟動他的"亞洲再平衡戰略" [6], 從政治、軍事上遏制中國"走出去"。要遏制中國,在亞洲陸地上美國能做的很少,它只能在太平洋重新組織第一島鏈,在海上圍堵中國,尤其攔阻"海上絲路"的推進。 2017年1月特朗普接任美國總統,礙于美國出現財力緊絀,他推行美國本土優先策略,改變了美國一向不計較財務直接回報,全力提供給全球的公共服務(例如世界員警的角色)的態度。他認為太平洋PTT協定和巴黎氣候協定不合乎美國的利益,決定了退出。[7] 可是美國打壓中國崛起的心態和活動並未鬆動,在今年10月底,美國派遣三艘航空母艦戰鬥群聚集在西太平洋和東印度洋海域,再次強調美國在這區域仍擁有佔優勢的軍事力量,阻止中國在印太地區活動。[8]

        總結,"一帶一路"已經不單只是中國在21世紀的一個長期而重要的內外經濟政策,它已經轉化延伸進入了中國重要的國際政治和國家安全範圍。如果依著現今的態勢走下去,它的成功將會帶來中國、亞洲和全球的重大變動, 或甚至改寫以往200年由西方國家帶動偏袒西方的人類社會發展模式。新的模式是以東西文化融合,中、美帶動的全球人類"共榮和平發展"。湊巧此際,美國總統特朗普的美國本土優先策略給予中國推動這新模式一個的良好時機。

 "一帶一路" 超級仲介人的空缺

        中國在"一帶一路"策略執行中,並不只是中央和國企的活動,還有各省各地的政府機構、民營企業、民間社團組織在中央定立的目標和指引下千帆並舉。[9] 各個政府、民間企業和組織都在找自己的優勢,自發開創各種對外對內的經濟社會活動,以促進"一帶一路"的戰略發展。例如在西部的省市,就以能源運輸、礦產開發、陸上交通基建為重心,向中亞的內陸第一和第二絲路經濟帶推進,與沿線的國家合作發展在地的經濟專案,打做中國通往歐洲發達國家的貨流、人流興旺的交通運輸大道和貿易帶。西南邊陲的雲南、廣西和四川等就向中南半島的內陸國家尋求在農產糧食貿易,水利能源,水陸交通基建為主的經濟合作。東南沿海的六省和城市的優點在海上貿易和海洋業務,在21世紀"海上絲路"有重大角色。中國的中部省市則在製造生產業方面支援這些沿海姊妹省市,透過他們的對外關係商業網外銷產品及輸入外國物料,所謂"前店後廠"的格局。"一帶一路"是中國主動"走出去"的策略,無論中央國企和地方企業都要走出國門,各施所長,各司所職地參與在地的經濟發展或人文交流。但人們所面對的風險比起2015年前的"引進來"的經濟策略高得多,包括政治、商業、金融、恐襲等風險。就算做好準備,在人生路不熟的情況下犯錯很多,包括誤會、誤判、受騙和錯誤解讀外國文化習慣所造成重大損失。處身外地亦將受到當地和其他國家力量的強烈競爭和挑戰,情況比起在國內複雜多倍。故此,中國在"一帶一路"上需要一個可靠,有極強能力的"仲介者"在國外市場攜手同行,或是為交易兩方做穿針引線配對的工作。這樣才能大幅增加勝算,減低損失,縮短了進入市場所需的時間,增加友誼,減少磨擦爭執。

        奈何國內的城市都是曾經長期處於封閉和半封閉的狀態,很少有廣泛的國際交流經驗。1992年鄧小平南巡,西方國家確認中國"改革開放"政策實在地執行後才放鬆對中國的制裁,雙方政府有限度地容許國民交流接觸。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國內市場才勉強算得上是開放。現今的中國因國情需要,社會還有多個領域例如媒體、宗教、金融、地產等還是有不少限制。大幅開放某一個城市作為"走出去"的排頭兵也不會是容易。有能力大幅開放的城市都是國內的重要城市,選擇它們擔任這個任務,大有可能引發中國國內制度的混亂。

香港作為 " 一帶一路 " 超級仲介人的優勢

        1997年回歸的香港正好成為中國隊在"一帶一路"競賽中的合適仲介者,它在中國是獨一無二。這個面積約2800平方公里的地方從1842年開始給外人管治,回歸後對外更加開放,到了2017年已經有170多年的接觸外國的經歴。另外一個回歸城市是澳門,它雖然比香港的對外開放時間更長,但澳門地方太小和在現代化、經貿力量上與香港相差很遠。在一國兩制下,香港因為個體小而靈活,可以採用與國內省份、城市不同的經濟、社會措施。它有很大的自由度為了自身的發展和協助國家興起的目標下,自行度身制訂在"一帶一路"的適當政策,包括要擔當的角色和任務等等。 只要在高層次的構思能與中央保持良好的溝通和交換意見,配合國家在全球和區域上整體的規劃,就能決定活動專案上馬與否,靈活執行。 這就是"一帶一路"遇上"一國兩制"給予香港另一次良好機遇。

        2016年中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訪問香港出席"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他在講話中明確指出香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除了"一國兩制"外,還具有四個獨特優勢:一是區位優勢;二是開放合作的先發優勢;三是服務業專業化優勢;四是文脈相承的人文優勢。張委員長更強調,中央支援香港在綜合服務平臺、資金融通、人文交流、深化與內地合作共同開闢"一帶一路"市場等四方面發揮積極作用。[10] 時任香港特區首長梁振英在另一場合指出," 過去不斷強調香港的優勢是扮演"超級連絡人"的角色,現在國家積極推廣"一帶一路"戰略,香港應當憑藉自身優勢,找准定位,發揮好"超級連絡人"的功能"。[11] 但以張委員長的論述為基礎做出更細緻的演繹時,筆者認為香港的角色就不應是"超級連絡人 ( Connector )" [12] 而是"超級仲介貿易者 (Intermediary Trader )"。"連絡人"與"仲介貿易者"的區別在於"參與的深度"。在商業交易中"連絡人"較多是做配對和連接交易兩方的活動,而不涉及交易裡的投資、持股和風險,因此投入度較低,主動性也較少。而"仲介貿易者"則主動性為高,在交易過程中儘量參與專案成為投資持分者,有分享交易的成果和分擔風險的職份,但它不會是交易裡的大股份額的持有人。過去10年,內地城市進步得很快,現時香港已經不能只做"連絡人"的角色從而獲得經濟的良好利潤。因為在新的競爭環境下,尤其是在"一帶一路"的商業貿易上必須在"增值鏈(Value Chain) 中有明顯的增值功能,才能參與其中,分享成功的果實。

        香港與內地城市比較具有不少優點,可以在"一帶一路"的"超級仲介者"角色中做出好成績來。在這裡把張委員長的話說得更具體。 首先是香港區位優勢。21世紀"海上絲路",是從中國東南的沿海港口起步,經過中國南海進入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發展中國與沿線各國的經濟合作。 香港地理位置是南海沿岸的深水港,背靠工業發達的珠江三角洲,距離在南海東面沿岸的東南亞國家不遠。 在過往的100年 (1917 - 2017),香港與南洋諸國的交往頻繁。第二優點是歷史悠久的自由經濟體。香港的企業有著很多在市場經濟中的商業競爭運作的實戰經驗。 如果香港企業能以它的金融融資、商業貿易、跨文化管理服務等專才結合國內單位的多元化科技產業,抱團合作進軍海上絲路沿線國家,勝算的機會一定比起中、港企業各自行事為高。 第三,香港商人與東盟和西歐的商人有著長期的生意貿易往來紀錄,累積起來的人脈關係比起內地個別城市優勝。香港在1997年回歸前是英國聯邦組織成員,有著好的對外聯繫網路。 在"海上絲路"的國家不少是英國聯邦國家 ( British Common Wealth) 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緬甸,孟加拉,印度,斯理蘭卡,馬爾地夫,毛裡裘斯,巴基斯坦,澳洲,紐西蘭,南太平洋的多個島國,以及非洲東岸國家包括南非在內。此外,"海上絲路"上也有不少英語流行的國家,包括菲律賓,印尼,阿拉伯半島上的國家。因為他們曾受美國文化、教育等的影響。故此,香港在海上絲路的語言使用上也有很大優勢。第四,香港因為歷史原因不經意地成為多國歸僑的集中地。估計現時有大約30萬歸僑定居香港。[13] 歸僑的作用,不用多說,是與海外國家的華人有著密切的血緣關係。 香港擁有這種獨特的海外血緣關係,足以令它有很好的基礎為中外企業搭建出一個良好的經濟合作平臺。這個還未計算香港人 口中有約9.5萬的南亞裔居民。[14] 第五是香港品牌的特色。 香港人因為受著中、英文化的長期薰陶,商業做事的方式像英國人般講求律法合約,但同時承傳了中國人的勤奮和重視"人和"的精神。因而"香港製造"在市場上標示著產品的優質及售前售後的服務都有一定的保障,成為香港品牌的特色。"香港製造"在東南亞市場已經是一個優質的品牌標記。第六,香港是極高的社會自由體,有非常高的新聞言論自由,出入境自由,結社自由,金融流動自由。先進的電訊網路服務和發達的媒體企業,使社會資訊流通非常迅速,瞬間轉傳到世界各地。人流或資金流的出入境限制也不多,加上蓬勃的銀行金融網路與國際接軌,對旅遊、投資、營商等環境極為有利。這些世界大都會自由特質全是"超級仲介者"的重要元素。

香港參與"一帶一路"的狀況回顧

        香港雖然在"一帶一路"參與上有明確的優點 ,但過去2年並不多見它的相關活動,成績當然也沒有。[15] 2015年3月中央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一帶一路"戰略,香港即時反應迅速。政協委員、人大代表、政治智庫、大學商業研究學者、政府高層官員等紛紛發言支持"一帶一路",認定它是香港發展的良好機遇。當年特首梁振英率團訪問印尼雅加達開設貿易辦事處,政界名人葉劉淑儀牽頭成立"海上絲綢之路協會",中國銀行(香港)舉辦“一帶一路”中國及國際經貿大變局研討會,香港貿易發展局推出"一帶一路,One Belt, One Road"網站,中華廠商會領導到中亞國家當地視察交流,香港政府在施政報告中推出一、兩項推動"一帶一路"的簡單措施。除了這些政商高層的活動外,工商業單位、專業組織、傳播媒體、宗教文化團體、科技教育機構和民間組織等並不熱衷於"一帶一路"的討論與執行。

        社會出現這種"上層冷下層熱"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主要的原因有兩個。其一,香港在回歸中國後,受到多方面政治力量的干擾。香港社會部分人士"凡事政治化"和帶動"反中"情緒。在不斷政治撕裂下,發生香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占中"和"旺角"動亂,政府花上不少精力應付。在施政上亦受到阻撓因而舉步為艱。當政府在立法會提交有關"一帶一路"的措施和申請撥款時,受到反對派議員的阻撓,批評為"奉承中央"的不當政策,向社會發放錯誤資訊。 第二阻礙"一帶一路"施行的原因是香港社會的高層精英只看到"一帶一路"的商業經濟部分,尤其是短期獲利的,忽略了支持大型基建的周邊經濟,對人文交流的活動更無興趣。在地域研究上,長期以來偏重歐美等發達國家,輕視東南亞等相對落後地區。

        轉變的契機終於到來。2017年6月29日,習近平主席乘著香港特區成立20周年到港視察。他到訪前一日,中國商務部與香港政府已先簽署"CEPA投資協議"和"CEPA經濟技術合作協定",進一步深化兩地金融業和非服務行業的合作,確保香港參與大陸"一帶一路"建設的機會。[16] 7月1日,習近平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新一屆政府就職監誓典禮上發表重要演講,點出香港的問題。他提出落實"一國兩制"四點意見,其中兩點包括表明危害國家安全的事"絕不能允許",和以"蘇州過後無艇撘"的廣東俗語告誡香港要把握機遇。[17] 這兩點應用在"一帶一路",就是拆除上述香港作為"超級仲介人"的兩大阻礙。"反中"和"港獨"份子破壞"一國兩制"的行為,必然分裂香港社會和打擊特區政府管治威信,對推行"一帶一路"不利。二是告誡、鞭策香港人要把握機遇"趕快加入中國隊與國內城市、企業合作在"一帶一路"的發展經濟。同一天,中國國家發改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區政府、澳門特區政府共同簽署了《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粵港澳大灣區指的是由廣州、佛山、肇慶、深圳、 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9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形成的城市群。 根據框架協定,合作重點主要是7個方面: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進一步提升市場一體化水準;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構建協同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共建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培育國際合作新優勢;支持重大合作平臺建設。總體表現為對外支持配合“一帶一路”建設,對內推動泛珠三角區域合作。[18] 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簽約儀式上指出,香港將按十三五規劃,為粵港澳大灣區提供金融、航運和貿易服務。[19] 這個"大灣區建設計畫",顯示中央掌握了區內各城市的優點和缺點後,把香港定位在國際產業鏈 (Global Supply Chain)的中游,寄望香港將大灣區內的上游鏈出產貨品或生產業投資帶到下游的海外市場、合作夥伴、客戶和消費者。

        隨著習主席在香港發表重要的講話,新任特首林鄭月娥上任一個月後,馬不停蹄在兩個月內走訪四個內地城市 (北京、上海、天津、深圳),三個東盟國家(新加坡、泰國、緬甸)和英國推動香港在"一帶一路" 上急速上馬。訪問北京時,她與中央"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會面,討論香港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工作,並協商簽署雙方合作協定。 她也拜訪"亞投行"行長金立群,使得香港未來能夠得益於"亞投行"的項目,並為"亞投行"作出貢獻。[20] 回港後,9月11日,她出席由香港特區第二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在演講時稱香港是一個國際大都市,也是中國對外連通性最強的城市, 並宣佈中央與特區政府將達成一個“一帶一路”合作協定,協議涵蓋金融、資金募集、基礎設施、貿易、投融資、專案資訊分享、爭端解決以及民心相通等重要領域,充分地發揮香港在“一帶一路”中的樞紐作用。[21] 英國廣播公司(BBC)對林鄭的一連串活動作此評論: "參與“一帶一路”倡議,儼然已成為新一屆香港特區政府的旗艦經濟政策之一" 。[22] 同時,在新的特區政府組織架構上出現明顯變化以便強力支持和執行香港在"一帶一路"的新政策。8月2日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與政制及內地事務局長一同召開記者招待會。 兩位局長闡明商經局將主力推動一帶一路政策,政制局則主力負責大灣區發展項目,兩局未來工作上會有多種聯繫,又會就"一帶一路"及大灣區發展建立共同諮詢平臺。 新的諮詢平臺由現時的工業貿易署轄下的諮詢委員會擴大而成。上屆協助特首的"一帶一路辦公室"融入商經局成為具備行政力量的單位。[23]

        在政府與社會各界合作方面,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長邱騰華表示香港很快會設置一個‘一帶一路’商會,並努力為“一帶一路”專案提供專案融資、銀團貸款、風險投資、風險資本、法律、會計、專利、智慧財產權保護等方面的專業服務。[24] 香港社會亦積極回應政府。 在香港貿易發展局主辦的第二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上,與會嘉賓表示,在國家大力支持下,香港將更深入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進一步發揮優勢。[25] 翻查自從習主席結束訪港後到11月3日,香港的工商和學術界在3個月內(8月為暑假月) 舉辦的"一帶一路"論壇和研討會總共為11場。[26] 此點足以證明香港社會正在快速積極回應習主席的呼籲。香港理工大學於9月20日成立"一帶一路"研究中心,更是成為高等教育學府內的第三所。[27] 顯然這社會共識的達成與習主席的講話有重要關係,而且大家在這兩年更加清楚看到中國強勁崛起,美國在中國背後攪的干擾動作和美國新總統上任後,它呈現內憂外患、國際影響力衰退的跡象。

         縱觀香港政府和社會的積極反應,是值得鼓舞。但筆者認為香港還可以作三方面的修正。第一是發展優先次序的修正,第二是與國內城市群合作的修正,第三在人才培養的修正。首先,香港在"一帶一路"起步時應該先做好"海上絲路"的工作,然後才加入"一帶"的某些專案。因為香港的優點明顯地在"海上絲路"容易發揮。而且"海上絲路"的發展成功對中國平衡美國的政治壓力有不少幫助。第二,香港不少人忽略香港具有一群強大的歸僑人口和組織,他們樂於充當中國僑鄉城市與東南亞區互通的仲介人。例如在香港的印尼歸僑可以作為印尼華人與福建省/廣東客家城鎮的仲介人。這個是使用香港的人口優點,以海外華人脈親緣為主導,推動"一帶一路"。而香港與"大灣區"內的城市合作是業緣推動,是在生產業務優勢互補形成的生態圈。兩者都是香港的強項應用,絕對可以並行不悖和互相輔助。第三,在高等教育的投資和人才培養。香港理工大學內成立"一帶一路"研究中心是非常正確,雖然是稍有延遲了。一所"綜合型"的大學,支持政府、工商界和社團落實執行"一帶一路 "的措施是應有之義。其他"綜合型"大學也應該如此行,有必要深入研究、發掘"一帶一路"所帶動出來的多層次、多角度的政治、經濟、社會影響供政府與社會各階層參考。研究"一帶一路"的理論發展,以及"一帶一路"政策在香港境內 、境外的落實執行和與國家計畫的配合等等都不是一個短期、簡單的研究工程。必須動用本港的高等人力資源才足以應付。"教學型"的大學亦要加快培訓相關的專業服另、國際經貿、法律和翻譯的人才,以支持政府和工商界的對外發展。 中國國內的大學在"一帶一路"國別研究已非常蓬勃。

中國、東盟互通共享在"海上絲路"的重要意義

        香港要在"一帶一路"成為出色的仲介人,有必要明白從中國視角看"一帶一路"的那些國家是為重要,並配合本身與該國家關係所具備的優點。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10月選擇在印尼國事訪問時首次倡議"21世紀海上絲路"經濟發展概念。印尼是東盟的頭號領導國。中央這個舉措已經明顯點出東盟和印尼在"一帶一路"的重要位置。事實上,中國與東盟在"海上絲路"互通是雙贏共用的關係,各得好處。:

        第一,東盟的地理位置是在南海通往印度洋、非洲的海洋航道咽喉,是古代和現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第一站和前往南亞、中東、非洲和歐洲的中轉站。在隋朝時已有商人到達南洋進行貿易。二戰後,東南亞地區紛紛脫離西方的殖民管治,先後成立10個國家。在1967年由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和新加坡創立東南亞國家聯盟 (Association of South East Asian Countries)。到1999年, 柬埔寨加入成為第10個成員國。如早前分析所提及在"海上絲路"的國家不少是英國聯邦國家或者是英語流行的國家。他們的政府或影響力大的媒體慣性使用英文。東盟國家的動向資訊每天都沿著海上絲路的線路和以英語為載體傳遞。假若一帶一路"合作模式成功在東盟落實,必大大影響隨後海上絲路沿線國家。在21世紀重建"海上絲路"的昔日繁榮,對中國和東盟國家必有大大好處。而且部分東盟國家也位元處陸上絲路的。香港向東盟進發,有"一石二鳥"之效,即對"海上"和"陸上"絲路沿線國家同時招手。第二,東盟國家的領土是非常肥沃和雨水充沛的土地,農產和海洋食物資源非常豐盛,是世界著名天然糧倉。可是因為社會發展和生產技術滯後,成為經濟落後地區。十國的總面積約450萬平方公里,人口在2016年估計為6.4億人,2016年GDP約為25,781億美元。但十國的經濟發展程度差異很大。新加坡和汶萊已進入發達國家行列,人均GDP 為53,224美元和27,759美元。其他8國均為發展中和低發展的國家,最貧窮的是柬埔寨和緬甸,人均GDP 只有1,140美元和1,269美元。[28] "一帶一路"是一個以經濟為主導的戰略合作理念,而中國與東盟在經濟展階梯上有很強的互補作用,緊密合作將為雙方帶來豐盛的經濟利益。在世界經濟發展的階梯上,可分為三層。第一層是經濟發達的高等收入國家; 第二層經濟發展水準是一般的中等收入國家; 第三層是經濟在發展中或有待發展的低收入國家。近今20年經濟發展冒起的金磚五國屬於第三層偏高的幾個。在金磚五國之中,以中國經濟發展得最好。中國在基礎建設大大改善後,正尋求經濟轉型進入高檔的生產業務並準備進入中等收入國家之列。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嚴重打擊東南亞多個國家。在中國協助下2004年他們才站穩了陣腳。在經濟局面轉趨穩定後,他們近年經濟施政目標在基礎建設,土地資源開發,建設勞工密集工業和發展高效率的漁、農糧食業。他們要想走的路,剛好就是中國早前完成的一段。中國將成熟的技術和產量高的工業器材以友好的價格傳授或售賣與東盟,實為雙贏的方案。所以中國和東盟在經濟轉型過程裡的互補性是非明顯、相互共利的關係很強。中國亦將"發展經濟必須優先做好基建"的寶貴經驗授予東盟。東盟的印尼和泰國在去年和今年與中國達成興建高鐵合約,中國給予上佳條件。當中國與東盟兩個陸地相鄰地區的跨國先進運輸系建成後,對貿易和人文交流影響很大,可以徹底地做互通有無,極大發揮經濟學的相對優勢。中國與東盟在2010年建成了雙方自由貿易區,貿易已大幅增長,東盟超過日本成為中國第三大交易夥伴。[29] 籌建中的3條城際高鐵(中馬、中泰、中老)進入中南半島,[30] 勢將把中國與東盟貿易番幾番。第三點,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友好關係對中國的地緣政治極為重要。"一帶一路"成功在東盟落實,將為中國與東南亞地區帶來一個長期穩定的政治互信。除了越南外,在18世紀之前中國與南洋各國和平相處,是貿易芳鄰,兄弟友邦。18世紀西方列強入侵亞洲,雖然把南洋各國變為他們的殖民地,唯未有做成東南亞人民對中國敵視。但二次以後,東南亞國家紛紛獨立,反而在"冷戰"的環境下變成圍堵中國的城牆。當時美蘇爭霸,美方恐懼共產主義經中國席捲亞洲 (是為著名的骨牌效應 Domino Theory),決定在太平洋第一島鏈和中南半島組反共陣營攔阻共產主義擴張。東南亞國家從此出現敵視中國,並嚴重的排斥在地的華人。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先後有中蘇和中越邊境戰爭,美國又欲借中國制蘇聯在亞洲的擴張,於是放鬆對中國的圍堵。踏入2011年,美國又因中國崛起而重施圍堵名曰"亞洲再平衡"戰略。中國原先設計以經濟為重心的一帶一路"也給美、日改變為要打壓中國崛起的政治原因。在這地緣政治環境下,"海上絲路"也成為中國攻破"美、日在南海攔阻中國的重要戰略。再者臺灣的民進黨政府也推動"南向政策",企圖在東南亞擴展市場,與中國作經濟角力。

香港儘快上任 -  " 海上絲路"的超級仲介人

        為求早日在"一帶一路"做出好成績,香港應該採用"先易後難"策略,以"海上絲路"的東盟國家為優先對像。這個結論是從上述分析香港的優點和中國、東盟關係的特點而獲得。"海上絲路"的成功與否關鍵在"五通"的落實如何。明顯的是,香港在首"兩通" - "政策溝通"和"設施聯通"方面,只能做輔助角色。"政策溝通"發生在國家政府層面,作為特區,香港適宜配合中央對東盟的計畫。但香港特區政府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參加了18個國際組織,並在不少的國際機構內有獨立的會籍和投票權,例如WTO (世貿組織),APEC (亞太經貿會議),WCO (世界海關組織)等等。在適當時間和場合也能起政策溝通的功能。一個良好的例子,香港政府與東盟10國在馬尼拉簽署《政府與東盟簽兩協定減關稅: "自由貿易協定"和"投資協定"》。東盟在2018年起逐步撤銷或降低對香港入口貨物徵收關稅,並放寬投資限制及入境期限,為港人到當地營商降低投資門檻。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承諾10年內減少約65%-85% 的關稅(珠寶、鐘錶、服裝、玩具),香港企業資金參股上限升至一半,有些可全資擁有。[31]

       "設施聯通"是沿線地區基礎設施,土地資源開犮等都屬於政治經濟範籌。這些影響民生的經濟領域如水電、能源供應、電訊、高速公路,高鐵路建設等公用事業等,在東南亞國家都有重大的政治考慮,是不容易給外來私營企業染指。在這些基建項目上,香港的角色不會是牽頭的。在大型工程、投資專案中香港可以提供各種專業服務,例如工程規劃、融資、管理營運等等,以輔助中國企業。在基建周邊的經濟發展方面,例如高鐵沿線、機場和港口附設的酒店商場、城鎮交通轉駁系統、倉務物流、住宅商廈,娛樂購物等等,都是香港熟悉的城鎮建設專案。中國企業則教為熟悉在生產業鏈方面,例如工業園、大型農場、漁業海產養殖場和批發市場,中型船艇製造業,再生能源開發等。就此兩種不同業務,香港與中企是可以合作投資聯營,取長補短占得商機。跟著下來的"兩通" - "貿易暢通"與"金融流通"香港都有著優勢。先說國際金融服務,“海上絲路”的實施將帶來眾多融資專案。香港是成熟的國際金融中心,具有多種融資平臺。香港可以作為東南亞項目的主要債券發行地,讓更多中印合營公司來香港上市,或者發行國際化的債卷,配上滬港通、深港通可將投資股份範圍擴大以及額度限制提升,能更加發揮其金融優勢,以滿足那些跨國項目融資的需求。相關金融活動亦有利於增強人民幣作為國際交易、結算、支付以及儲蓄貨幣的功能。人民幣的國際化會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中國境外人民幣離岸中心。在"貿易暢通"方面,香港曾經是著名的轉口港,進出口貿易公司為數有15萬,長期高據亞洲海、空客貨運的樞紐。故此,香港掌有發達的運輸系統及物流管理技術,明年港珠澳大橋落成接駁中國西南部快速陸路運輸,輻射到雲南和廣西邊境進入中南半島。香港也擁有大量金融、會計、法律等專業人才提供專案管理、法律仲裁、國際投資,商品市場仲介人等專業服務。這些重要的商業服務都能有效協助中國企業到東南亞成功發展。香港政府更應考慮提供稅務優惠、提升居住環境和改善國際教育設施,吸引各地企業到香港開設"海上絲路"的總部,彙聚國際商貿精英,打做香港成為"海上絲路"的首都城市。最後一通的"民心暢通"是在文化宗教交流,教育人才培訓,旅遊交往等等的民間交往。這個"通"正是中國古今歷代對外經貿發展的獨特之處,是中國與西方經貿發展策略的重要差別。西方傳統貿易策略是具有征服性、掠奪性的元素。在"民心相通"一項上,香港是一個國際城市,東西文化匯聚,推動與各國的人文交流已是日常工作。此外香港人口的結構獨持,在700多萬人口中有為數約30萬的東南亞歸僑,9.5萬南亞裔居民。還有32萬印尼、菲律賓、泰籍家庭傭工人融入香港的社會。他們都可以為推動"海上絲路"的人文交流發揮不少作用。

       "香港是眾多來自不同國家歸僑的聚集地",這一項優勢常在眾多研究香港與"一帶一路"的報告裡被忽略。估計現時有大約30萬歸僑定居香港,其中以來自印尼有20萬人,其餘多來自泰國、緬甸和馬來西亞 。這些歸僑們在南洋出生,居住了約20多年,自小已學懂當地的語言文化、社會環境,現在還保留很多東南亞親人、朋友關係。他們也曾在1950 - 1960 年代移民中國居住了20年,與內地鄉籍社區仍然保持著聯繫。有著此兩端的雙邊關係,他們可以作為良好的中個人,開啟交流視窗和合作平臺,說明國內中小企業“走出去”,在“絲路”沿線國家創建市場及提供市場行銷相關服務。這些合作項目未必是大型建設或產業,但能以聚少積多積沙成塔,幫助造成一股氣候。以經濟互利為主軸,輔以僑情將海外僑企、外企與國內民企凝聚、加強合作成為“海上絲路”的推動者、建設者。他們都可以在中國,東盟和香港的三方經濟合作、人文交流添加動力,讓大家都成為共用者。

結語

       "一帶一路"是國家21世紀的大戰略,它的成功不單只影響中國本身,還帶動全球的經濟政治的新發展和新世界秩序的形成。要更快更好的推行一帶一路",全國的中央、省市、特區政府或民間企業機構都應該團結起來參與發展,以本身的優點定立崗位,積極做好自己的角色。在2017年前香港社會對這個"國家大戰略"的意義和如何實施執行並不瞭解。故此,香港過去3年在"一帶一路"上的表現甚為空白。到了2017年7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到訪香港和國際形勢發生大變動,香港才明白"一帶一路"對中國和香港的重要性,從而作出明顯的改善。在通盤形勢考慮下,中國在"一帶一路"上有需要一個靈活而又有良好對外經驗的仲介人。在中央協助下,香港定位為中國隊中的"超級仲介人"。香港應以本身的優點起步,從易入難。首先從"海上絲路"入手,以東盟為啟動目標,因為它有著在"海上絲路"的龍頭地位。由在東盟的成功再伸延至沿線的南亞、中東、非洲海港城市,或南下至南太平洋國家。誠願香港在中央指導下,與"大灣區"和"僑鄉"的姊妹城市相互合作,共襄國是。"一帶一路"的成功將會帶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帶動中國人民走向一個大時代。"海上絲路"更是香港不能錯過的,否則難向歷史交待 !

 

[1]  裴廣江:《"一帶一路」,讓開放中國與世界共贏》,人民日報,2016年9月7日,第4版,要聞。

[2]  楊益: 《國家推動"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目標舉措及最新進展》,”一帶一路”研討會文稿,中國銀行(香港)總行,2015年8月 11日。

[3] 李麗輝:《亞投行正式成立》, 《人民日報》2015年12月26日,第1版 要聞。

[4]  廖崢嶸:《大變局下新調整:”一帶一路”重新置放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中國財政》2017年第12期,2017-07-22, 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平發展研究所。

[5]  廖崢嶸:《大變局下新調整:”一帶一路”重新置放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中國財政》2017年第12期,2017-07-22, 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平發展研究所。

[6]   Hillary Clinton, "America's Pacific Century", Foreign Policy, November 2011, pp.57 - 63。

[7] 《美國“退約”難阻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大勢》,人民日報2017年6月5日 第3版 要聞。

[8]  《美三航空母聚集亜太區震懾北韓》,香港,星島日報2017年10月26日,國際。

[9]    劉瀾昌、何亦文: 《粵港澳共融 - 實現創新區域發展》, 香港, 城市大學出版社, 2017,  第 93頁。

[10] 連錦添;陳然:《張德江出席“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並發表主旨演講》,人民日報2016-05-19第1版。

[11]  《拓東盟商機做好連絡人》,大公報2015年9月16日, A8 版 ,要聞。

[12]  香港中資證卷業協會會長譚岳衡有同一類見解,指出香港不應只做"超級連絡人"的角色,要做參與者和建設者。見於 《香港融資平臺應以創新適應“一帶一路” 發展 》,香港,《紫荊雜誌》,第32期,2017,第40頁。

[13]  格蘭彼德遜著,張茂榮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歸僑》, 香港, 印尼民族建設基金會、印尼研究學社出版,2014年第121頁。

[14] 香港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解圖,南亜裔居民占㒰港總居港人口733萬的1.3%,即約9.5萬,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 2017,圖表9。

[15] 《香港參與“一帶一路”是大勢所需  》大公報2017年5月17日, 第A12版 評論 , 陳文鴻。

[16]  張慶波:《內地與香港簽署CEPA”投資協議”和”經濟技術合作協定”》,人民日報2017年6月29日第9版。

[17] 《習近平:一國是"根本"》,香港星島日報,2017年7月2日,新聞,港聞。

[18] 《大灣區框架協習近平見證簽署》香港文匯報,2017年7月2日,港聞。

[19] 《林鄭見發改委 商"一帶一路"合作協定》,香港星島日報,2017年8月9日港聞。

[20] 《教育部研推新措施 便利港青內地學習》,香港星島日報, 2017年8月8日港聞。

[21] 《政府與中央"帶路"協定年底簽訂》, 香港星島日報,  2017年9月12日港聞。

[22] 《“一帶一路”將把香港帶向何方》,BBC中文網,2017年9月13日。

    http://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41225872.

[23] 《邱騰華聶德權"拍住上" 帶路辦主張一台多用》,香港星島日報,2017年8月3日港聞。

[24] 《港建一帶一路多元化融資管道》,香港,大公報,2017年9月12日, 第A14版 經濟。

[25] 《一帶一路帶來商機》,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09月11日。

    http://www.news.gov.hk/tc/categories/finance/html/2017/09/20170911_173103.shtml

[26] 7月7日,亞洲國際法律研究院主辦的"2017國際法研討會"主要議題:國際與亞洲地區就司法事務的合作及交流在”一帶一路”下的相應增長。7月11日,香港中華總商會主辦的”第三屆香港高峰會論壇”,主題:配合”一帶一路”推動香港向前發展。7月15日,工聯會主辦"一帶一路香港服裝業及鞋業的機遇"研討會。7月16日,香港伊斯蘭聯會主辦的”伊斯蘭與一帶一路”學術研計會。9月5日香港中華總商會舉辦的"一帶一路”金融及投資研討會。9月5日, 香港友好協進會主辦論壇: 展望香港下一個二十年暨‘一帶一路’倡議與香港機遇。9月11日,香港貿易發展局主辦的"第二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9月14日,海上絲綢之路協會主辦"粵港澳大灣區與"一帶一路"倡議研討會"。9月20日,香港理工大學一帶一路中心成立典禮及研討會。 10月14日,嶺南大學主辦"2017,一帶一路香港論壇”:中國與亞洲鄰國對話與合作。11月3日,海上路協會與路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合辦" 一帶一路先鋒論壇: 創新與發展"。

[27] 《理大"工商管理學院一帶一路中心"成立 》,香港理工大學,新聞稿,2017.09.20。

    https://www.polyu.edu.hk/web/tc/media/media_releases/index_id_6450.html

[28]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World Bank, 2017 April.

[29] 龐革平: 《中國—東盟自貿區催生新商機》,人民日報,2010年07月26日,第10版第版,經濟。

[30] 楊舟: 《中泰鐵路合作專案一期工程有望10月動工》人民日報,2017年08月21日,第3版,要聞。張高麗: 《堅持共商共建共用 傳承弘揚絲路精神 打造更高水準的中國—東盟戰略夥伴關係》,2017年09月13日,第3版第版,要聞。

[31] 邱騰華與東盟10國經濟部長在馬尼拉簽署《政府與東盟簽兩協定減關稅》: "自由貿易協定"和"投資協定,香港,《 頭條日報》2017年11月13日,港聞版。

張曉明會見(香港)總商會訪京團,(文匯報,2017.12.07, 社團新聞報)

張: 中央支持香港參與國家發展藍圖,加強兩地合作,而粵港澳大灣區更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香港憑著其高度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和專業化等優勢,在大灣區有很大發展空間。國務院僑辦主任裘援平指"香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有獨特潛力和優勢",她鼓勵商會積極參與"一帶一路"華商組織協作網,僑辦依託多個平臺,支持商會發揮好"超級連絡人"的角色。

 

【來稿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海上絲綢之路協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