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參考資料

主頁 > 參考資料 > 一帶一路快訊 > 文章

一帶一路快訊

古絲綢之路之二:馬鳴風蕭蕭 落日照大旗

2017-11-30

作者:張信剛

 

帝國形成 孕育璀璨文明

       在1,500-3,000年前,也就是說從西周初期到南北朝時期的這段時間,在歐亞大草原上活動最為頻繁、勢力最雄厚的遊牧者是希臘人所稱的斯基泰人(Scythians);他們說一種印歐語言,波斯人稱他們為撒迦人(Saka),中國史書將之稱為塞人。斯基泰人的血緣與語言和中亞的粟特人(Sogdians)相近,但粟特人以農耕和販賣為生,斯基泰人則以遊牧和征戰為業。

       十九世紀以來,考古學家在哈薩克斯坦西部和蒙古西北發現了為數不少的斯基泰人的墓穴和王陵;出土的金製飾物非常華麗精緻,而且數量驚人!斯基泰人建立了人類史上最早的草原大帝國,比匈奴人要早幾百年;匈奴崛起後,兩者之間有過接觸與交往。一部分斯基泰人後來轉為定居,在中亞和新疆建立過好幾個王國,包括楚河流域的烏孫和塔里木盆地的於闐(今和田)。

草原帝國、農業帝國

       匈奴人從蒙古高原北部的草原崛起,在中亞稱霸之後,成為漢朝的威脅,於是漢武帝命張騫通西域,想要通過河西走廊聯繫西域各國共同對付匈奴。而張騫出使西域的經濟和文化意義在於他把中國的絲綢帶到了烏孫和其他中亞地區,正式開通絲綢之路。

       斯基泰和匈奴建立的是草原帝國;波斯和秦漢建立的是農業帝國。無論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人群的社會組織和行政結構都和他們的經濟活動有關,當然也受制於地理環境。在物質條件欠發達的情況下,任何群體的商業活動範圍和政治影響力的半徑都不會很大。所以最早的政治形式只能是幾百人的部落,後來在遊牧人群中出現了部落聯盟,在農業人群中出現了城邦小國。之後,有了封建制度的國家,名義上尊奉一個共同的國王,實則是封建貴族們佔地自雄,各自為政。

       之後也有中國自秦朝以後和法國17世紀以來的君主專權國家。當某些國家統治者的行政能力(武力震懾是主要手段)和資源調配(鑄幣、徵稅和壟斷貿易)的能力增加以後,就有一種新的統治形式和政治結構出現,在漢語裏稱為「帝國」,即是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皇帝之國;在歐洲的語言中大都叫做 empire,不一定有一個中國式世襲的皇帝,但一定是很大的行政組織,領土遼闊,人口眾多,包括不同民族、語言和宗教等。

四個帝國與長途商貿活動

        大約2,000年前,從歐洲西部到亞洲東部,有四個不同的農業帝國彼此互相連接。最西邊是統治大部分歐洲、中東和北非的是羅馬帝國;其東是統治美索不達米亞、伊朗高原和阿富汗西部的波斯帕提亞(Parthian)帝國(漢文稱為安息國);再向東,以今日阿富汗南部和巴基斯坦西部為核心的貴霜(Kushan)帝國控制幾乎整個中亞和印度西北部,甚至伸展到新疆的西南部;最東方的就是漢帝國——從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到太平洋濱。

       由於這四個帝國的存在,長途商貿活動得以方便並且有序地進行。每一個帝國境內通常有軍隊維持治安,並且使用固定的貨幣和一套可以依賴的法律;這使長途貿易成為歐亞大陸上的常態,增加了不同地域和民族的交往,因此促進了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這種交流使得歐亞兩洲的文明進步把赤道以南非洲、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亞拋後得越來越遠。

歐亞大陸的奢侈品貿易

       張騫通西遊以後的100多年裏面,草原上的交通道路愈加頻繁,而由定居人口所建立的不同城市/綠洲則是像珍珠一樣被串聯起來,形成所謂綠洲之路。

       在歐亞大草原和農業城市串聯起來的這兩條歐亞大陸的交通大動脈上,首先出現的是奢侈品貿易。這是因為當時的運輸能力還不強,沉重的、體積大的貨物不可能有大宗的長途貿易。但是中國的絲綢,地中海的琉璃,中亞和印度的寶石,以及印度和東南亞的香料等就受到各地富裕人口的歡迎,形成了最早期的奢侈品貿易,一如今天LV手袋和Chanel 時裝的銷售,奢侈品裏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國的絲綢。

兩千年前的全球化:絲綢香料

       大約2,000年前,正當絲綢之路正式開啟的時候(當時的人並沒有為這些道路命名;是19世紀下半葉一位德國學者首先提出「絲綢之路」的概念和名稱),羅馬貴族很喜歡穿中國的絲綢,以至於一両重的絲綢在羅馬帝國境內價值一両黃金。據說著名的羅馬作家塞內加(Seneca)曾經提出警告,說大家如果都穿絲綢,將會把羅馬帝國穿窮!當然中國人只是絲綢的供應者,並不是從頭到尾運送並且沿途販賣絲綢;絲綢從中國東部的產地要經過多次轉手貿易才能夠到達地中海東岸。全球化供應鏈和附加產值的概念2,000年前就已經得到實踐了!

       這裏要還談一下羅馬人喜愛的另外一種奢侈品——香料。香料大部分產於印尼群島和印度南部,一般從印度南部海港穿過印度洋西部運到葉門,再沿著阿拉伯半島西部的陸上商道運到地中海地各地。除了穿絲綢,羅馬人也喜歡吃用香料烹飪的菜肴;一個羅馬著名的食譜Apicius裏列有超過450種菜式,其中有350種都需要東方的香料。一如中國是絲綢之路的故鄉,印度是世界香料之路的中心。

歐亞海陸相通 文化交流繁盛

       前面提到歐亞大陸上有兩條交通大動脈,一條是位於北緯45-55度之間的歐亞大草原上,另一條是位於北緯30-40度之間由綠洲和城鎮串聯起來的貫穿西亞、中亞和東亞的道路網路。除此之外,還有一條海上交通路線,即沿著歐亞大陸的東部南部邊緣,用船進行運輸。海上交通線多半在熱帶,因此船體腐爛得很快,考古學者不容易找到古代的船隻。

       香料之路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從印度的南端到葉門的西南端,這是相當長的一段航行距離。大約2,300年前,希臘人統治埃及的時候曾經乘船出紅海,進入印度洋。善於航海而又注重推理的希臘人首先發現了季候風(貿易風)的規律:冬天由北向南吹,夏天由南向北吹。因此印度洋裏的貿易多以半年為一程,來回要一年。

       在中國廣東沿海一帶,周代就有從波斯和埃及運來的貨物。今天廣州南越王墓博物館中,有漢初南越王收藏的串珠、琉璃等北非和西亞產的精美飾物。漢朝文獻中也已經提到長頸鹿。這說明海上絲綢之路由來已久,但早期並沒有起到重要的文化交流作用,因為使用海上絲綢之路的人不夠多,能夠運輸的貨物也有限。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500年前才有了重大的改變。

蒙古時期 陸權之極 全球化系統應運而生

      作為中國北方的一個群體,蒙古人在13世紀初由成吉思汗統領,形成了一個說阿勒泰語系語言的部落大聯盟。他們使用「蒙古」這個當時並不通用的部落名字,進行向南和向西的征討。他們在共同征討中這個聯盟的成員逐漸形成了共同的「蒙古」意識,開始自稱「蒙古人」。其實這些人的語言和風俗和匈奴、鮮卑以及13世紀仍然存在的突厥語人口(在西亞、中亞和新疆)和契丹人口(在中亞和華北和中亞)相差不多;此時散佈於各地的突厥語人口和契丹人口很容易與成吉思汗統領的蒙古人集團形成認同感。

      蒙古人掌握當時全世界最有威力的作戰方法。他們擁有自己的神速騎兵,中國發明的火炮,以及波斯人的拋石機,在不到50年間橫掃歐亞大陸,建立了四大汗國,其領土包含歐亞大草原以及歐亞溫帶農業區再加上中華帝國的全部。這就是歷史學家所稱的蒙古帝國。

      如前文所述,人類從早期就開始長途貿易,2,000年前的四大帝國曾經為長途貿易創造了良好的條件。13、14世紀蒙古人統治的地區包括了歐亞大陸上的自古以來的兩條大動脈(一條穿過草原,一條穿過溫帶農業區),他們也因而開創了歐亞大陸東西交通的新局面。在這方面蒙古人維持了歐亞大陸道路的綏靖,創立了極為快速的驛站系統,開辦了許多商旅客棧,為後世的全球化做了表率。

北方各民族的主體性和歷史傳承

      近年來不少西方學者對波斯和中亞穆斯林歷史家以及歐洲學者對蒙古史的觀點進行重新審視;部分中國和日本學者最近對漢族學者所撰寫的史書也提出檢討。大致而言,中國史書歷來以漢族為中心,以多世紀來建立的王統觀念為出發點,把南下的北方各民族納入漢族文化一統天下的框架中,並且對他們建立的政權賦予「得天命者得天下」的政治倫理。這種論點忽略了北方各民族的主體性和歷史傳承。

      因為對於大量的有關非漢族的歷史資料沒有進行過完整細緻的分析與綜合,所以沒有表現出北方民族諸如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和蒙古之間的聯繫和近似性。另一方面,波斯和中亞的穆斯林學者們把蒙古當作入侵者和伊斯蘭的敵人;沒有把蒙古人入侵前和退出後本地區穆斯林統治者之間的長期爭奪與殺戮與蒙古人的作為放在同一個天平上來衡量。西歐學者的論述倒是比較有趣,民間一般佩服這批能征善戰,吃苦耐勞的戰士,又因為覺得蒙古人打敗了自己的敵人穆斯林,所以不是什麼惡魔!

蒙古貴族的不解謎和「黃金家族」

      另一方面,蒙古人帶來了黑死病,所以也不是好人。然而,無論是穆斯林學者還是歐洲評論家都沒有解釋,為什麼滅掉阿拉伯阿巴斯帝國和處死伊斯蘭哈裡發的蒙古貴族們,在進入中亞、西亞不到100年內,就信奉了伊斯蘭教,與比他們早幾個世紀到達歐洲的韃靼人和奧斯曼人一樣,成為不少東歐與西亞地區的政治精英,也因此與烏克蘭和俄羅斯的斯拉夫貴族們互相交往並且通婚。

      蒙古帝國在西元14世紀初就開始衰落。但是統治各地的成吉斯汗的後裔仍被奉為「黃金家族」,維繫了好幾個世紀。烏茲別克斯坦境內的布哈拉汗國的埃米爾一直到1920年,蘇聯成立後才被迫遜位;清代受康熙冊封的哈密王則要遲至1934年才被西北軍閥馮玉祥趕出他的巨大王宮。

      除了黃金家族,14、15世紀在中亞和西亞進行有效統治的還有一個出身蒙古巴剌思(Barlas)別部,生於撒馬爾罕附近的軍人帖木兒(Timur)。他信奉伊斯蘭,說突厥語,卻自認是成吉思汗的傳人。他一生中認為自己最大的榮耀是娶了黃金家族的一員——察合台汗國的公主,因此他要部下稱呼他駙馬爺。由於帖木兒不是成吉思汗的血裔,即使他是據有中亞、阿富汗、北印度、伊朗、高加索和土耳其東部的大帝國的創建者,卻終身不敢稱汗,只以埃米爾(Emir;地方督軍)自居;他在撒馬爾罕為自己準備的陵墓便稱作埃米爾之陵。 帖木兒東征西討40年,從沒有打過敗仗,1405年死在率軍進攻明朝的路上。

     帖木兒死後,他在中亞農業區的疆土被來自北方欽察草原的正統黃金家族侵佔,這些人是成吉思汗長孫拔都的後人和他們的部下,自稱烏茲別克人。今天中亞烏茲別克人的源頭是北亞草原,但是他們定居生活已經五個世紀了。2,000年來一直定居於此的人口一般被稱作「城裏人(Sarts)」,主要是指說波斯語的粟特人的後裔;他們現在自稱是塔吉克(Tajik)人。

莫臥兒王朝和古絲綢之路

     帖木兒帝國衰亡後,西亞和中亞的局勢有了改變。從西邊起,奧斯曼(Osman,或稱 Ottoman)帝國興起,佔據東南歐、安納托裡(小亞細亞)、高加索南北麓和黑海北部的克裡米亞地區。奧斯曼帝國之東是信仰什葉派伊斯蘭的波斯薩法維(Safavid)帝國;再向東就是帖木兒的六世孫巴布林(Babur)在印度次大陸開創的莫臥兒(Mughal)帝國。

     莫臥兒王朝立國不久就被從大西洋來到印度洋的葡萄牙、荷蘭、法國和英國人先後和分別侵略蠶食。歐洲航海強國在印度的出現標誌著絲綢之路上陸權時代的終結。於是,從中國經中亞、西亞到歐洲的古絲綢之路淪入了「馬鳴風蕭蕭,落日照大旗」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