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最新资讯

主页 > 最新资讯 > 文章 > 黄端

文章

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研究报告(作者:黄端)

2016-01-13

黄端
(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国家明确支持福建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这是对福建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肯定,也对福建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福建应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找准定位,主动融入,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做出应有贡献。

 

  一、福建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地位独特、作用重要

中央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于福建而言是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对于沿海和港澳台地区,要“利用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环渤海等经济区开放程度高、经济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优势,加快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福建平潭等开放合作区作用,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加大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开放力度。加强上海、天津、宁波-舟山、广州、深圳、湛江、汕头、青岛、烟台、大连、福州、厦门、泉州、海口、三亚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设,强化上海、广州等国际枢纽机场功能。”福建应积极按照中央要求,主动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大胆先行先试,争取发挥好核心区的作用。

 

  福建即不是大省,也不是强省,之所以成为21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我们认为主要基于以下几个理由:

  (一)历史上福建就是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发祥地之一

  “一带一路”传承历史,又赋予新的使命和内容。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福建,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具有天然优势和现实责任。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宋元)的主港之一,被誉为当时的“东方第一大港”。在鼎盛时与多达近百个国家有密切往来,交换的物品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泉州是宋至明初市舶司所在地,接洽海外朝贡。泉州造船业发达,是宋元时中国的主要造船基地。海外贸易的繁盛给泉州带来丰富的宗教、文化交流,西方文化也在泉州繁衍,并与当地文化融合。泉州轻工制造业发达,也是纺织品、陶瓷器等海上贸易大宗商品的重要产出地。

 

  福州港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通商口岸,是外销陶瓷器等海上贸易大宗商品的重要产出地,福州对于东南沿海的商贸格局和经济繁荣具有肇始和推动作用。唐、五代时,福州商贸达到全盛,与广州、扬州、明州并列为唐代四大贸易港口。明代随着郑和船队在此驻泊与扬航,福州港的商贸地位不断提升,明成化年间市舶司从泉州迁此。

 

  漳州是明代中后期至清代前期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海外交通贸易的中心,是这一时期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城市。自明隆庆元年(1567年)开海禁以来,以月港为中心的漳州一带成为唯一官方认可的民间外贸口岸,并开创了经菲律宾马尼拉至美洲的海上丝绸之路新航线。此外,漳州民窑是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物品外销瓷的重要生产地。

 

  (二)福建是“鲜活的丝绸之路”的重要区域和重要支点

  历史上的“一带一路”曾经辉煌过,但有些地方因各种原因中断或消失,今天讲“一带一路”建设,这些地方实际上面临着怎么重建的艰巨任务。而福建是少数以不同方式和不同形式延续至今“活着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区域和重要节点。在福建,“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过去时,而且是现在时,更是将来时。

 

  以东南沿海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从古至今在福建一直没有中断过,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福建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人员交流的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这是一条连绵不断的“活海丝”。福建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区域和重要节点,在其中担当了重要角色。历史上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就来到福建,其中东南亚和阿拉伯一些后裔在闽繁衍生息、枝繁叶茂,成为今天泉州人的一分子,目前泉州的阿拉伯后裔有5万多人。泉州作为古代东方曾经的第一大港,也成为一个多个宗教、多种民族和多元文化融合并存的城市,199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全球首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2013年又与日本横滨、韩国光洲一道当选为首届“东亚文化之都”。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把湄洲的妈祖信仰,随着华人的迁徙遍布全球,据统计,目前有2000多座妈祖宫庙分布在世界各地,东南亚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妈祖信徒来湄洲妈祖祖庙谒祖进香。当资本主义自由贸易在世界的兴起时,漳州月港应运而生。清中后期以十三行总招福建泉州人伍秉鉴为代表的闽籍商人,延续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薪火。改革开放以来,一批又一批的福建人通过各种方式走出国门,遍布世界各地,成为新一代华侨、海外华人,并积极融入当地社会,福建成为新华侨华人最多的省份之一。

 

  (三)福建是少有的“五通”俱全的省份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为主要内容。从现实看,“一通、二通、三通、乃至四通”的省份不少,但“五通”同时具备的省份不多。即具有单项优势条件的省份很多,具有团体实力、能够全面落实“五通”的省份极少。

 

  福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省份,“五通”俱全。

 

  政策沟通方面,福建历来就是全国对外开放的排头兵,与东盟等“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具有历史、区位等优势。目前福建已经与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1对省或市级友城,并发起成立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城市联盟”,新加坡、泰国和菲律宾在福建设立总领事馆,“福建省东盟政府官员研修班”已经开班。可见,福建在“海丝”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间合作方面基础扎实,有能力在政策沟通方面进行先行先试,为我国与“海丝”相关国家和地区全面展开合作积累经验。

 

  设施联通方面,现代交通不仅要求平面的、单一的联通,而且要求“海陆空”立体交叉联通。福建地处台湾海峡东岸,东西交汇、南北贯通、两岸四地,区位突出。在独特的区位下,福建“海陆空”三者在福建沿海形成了“海丝”的交通接点,具有成为“海丝”互联互通枢纽的条件。从海上讲,福建海岸线长3752公里,岛屿岸线长2804公里,居全国第二位;沿海有大小港湾125处,其中沙埕湾、三都澳、罗源湾、兴化湾、湄洲湾、厦门湾、东山湾等7个优良深水港可大规模开发建设10万吨级以上泊位;有40多公里岸线可建设20--30万吨级大型深水泊位,深水岸线资源居全国首位。目前福建沿海港口开通至“海丝”沿线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航线超过100条。福建可以充分发挥海西三大港口群优势的枢纽作用,加强与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在港口、码头建设管理、航线拓展等方面的合作,加强海洋经济等海上合作,把福建建设成为东盟连接内陆的综合物流枢纽。从陆上讲,福建目前着力构建“三纵六横”铁路网主框架、“三纵八横”高速公路网,有7条出省铁路,9条出省高速公路。到2015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突破5000公里,普通公路网通车里程将突破10万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镇镇有干线、村村通客车;铁路通车里程将达到3300公里,其中快速铁路将突破1500公里。从空域上讲,福建已有厦门高崎机场、福州长乐机场、晋江机场、武夷山机场和龙岩连城机场,厦门新机场项目和福州长乐机场二期项目也在加快推进,2015年民航旅客吞吐量将达3800万人次。厦门航空公司从福建始发飞往东南亚的航线共5条,分别飞往新加坡、吉隆坡、马尼拉、雅加达和曼谷。

 

  贸易畅通方面,东盟十国经济的发展水平相差大,区内市场的多元性,为福建与东盟的经济互补和经贸合作提供广阔的空间。东盟是福建“引进来、走出去”的重点市场,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启动以来,福建与东盟的经贸往来持续快速发展。2014年福建对东盟进出口总额为250.8亿美元,其中出口167.3亿美元,东盟成为福建的第三大贸易伙伴。截至2013年12月,东盟国家来福建投资的项目3811家,合同外资119.97亿美元,实际到资84.67亿美元,是福建的第四大外资来源地。截至2014年底,福建省累计核准在东盟地区设立的境外企业和分支机构共192家(企业170家、机构22家),分布在东盟全部10个国家,累计核准对外投资额6.75亿美元,东盟成为福建省第二大对外投资目的地。

 

  资金融通方面,福建民营资本发达,与东南亚等“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密切,海外人数众多、经济实力强大的华侨华人群体与福建的资金往来也非常密切等,特别是在现有外汇体制下,资金通过非官方渠道兑换不仅频率高而且金额大,福建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资金融通具有长久的历史。另一方面,随着以人民币计价的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的开业,以及下一步中国——东盟海产品期货市场的建立,福建在资金融通方面将具有平台优势,可以成为我国与“海丝”国家和地区实现资金融通的前沿平台。

 

  民心相通方面,福建作为“活海丝”的重要起点和支点,从古至今都保持与东盟等“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比较密切的交流交往。福建是著名的侨乡,海外福建人的总人数不低于现有福建人口,这些人数众多的闽籍华侨华人,凭借人缘优势、资本优势、商网优势、语言文化优势,可以在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方面,为我国与“海丝”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双边、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可以为推动我国与“海丝”相关国家和地区建立更密切的友好往来关系发挥重要作用。

 

  (四)福建在“海丝”建设中的人脉优势突出

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核心要靠人。综观历史上的“一带一路”建设就是靠人走出来的、靠人干出来的,其中华侨华人是当之无愧的先行者、见证者和实践者。目前华侨华人已经融入到“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发挥好他们的人脉作用,既是我国实现与周边地区全面融合的关键,也是福建融入“海丝”建设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最重要特色。

福建是著名的侨乡。

 

  一是闽侨人数多、有实力。包含台港澳侨的“海外福建”总人数不亚于现有福建人口。比如,旅居世界各地的闽籍华侨华人达1580万人,其中在东南亚超过1200万人,东南亚的华侨华人有1/4是福建籍。不仅东南亚,台港澳也有众多的福建籍华侨华人。台湾人超过80%是福建籍,香港人有1/6是福建籍,澳门人也有1/5是福建籍。闽侨也很有实力,2012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超10亿美元)中,东南亚华商有30位,其中24位是闽籍。

 

  二是闽侨有组织、凝聚力强。闽侨善于“抱团发展”是其致胜法宝,福建海外社团源远流长,公开性正式社团可溯至18世纪末19世纪初,如成立于1817年的“金兰郎群社”,目前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均有较多的闽侨社团,社团不仅组织性强,而且影响力大,在当地有很强的影响力。闽侨也很有凝聚力,改革开放至2013年底,闽籍侨商在福建投资占外资比例高达76.21%,累计捐赠福建省公益事业240亿多元人民币。

 

  三是闽籍新侨快速崛起。人数日益增多,改革开放以后出国定居的新华侨华人有110万,侨区从东南亚一带逐步向欧洲、澳洲、美洲、非洲等地扩展。新侨文化程度普遍较高,思想活跃,理念先进,融入主流社会的机会较多,正逐步成为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中坚力量,涌现出南非李铸、阿根廷陈瑞平等一批颇具实力并有发展前景的侨商。

 

  为此,福建应充分发挥与台港澳和东南亚地缘相近、民族相亲、文化相通、企业市场网络多、商业渠道广、商务信息灵、国际经营能力强等优势, 通过有效整合侨务资源,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积极打造“海外福建”,以海外福建人为纽带促进社会和人文的深度融合,实现与东盟民心相通。

 

  (五)福建是南太平洋南岛语族的主要发源地

  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有两条线,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其中,福建与南太平洋诸岛的关系渊远流长,文脉相连,地位不可替代。

 

  从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上看,福建在我国发展与南太平洋诸岛的合作中作用非常独特。目前国际学术界的主要观点认为,以福建沿海为中心的中国沿海区域是南岛语族最早的发源地,无论从语言学、考古学,还是人类体质学目前所得到的研究成果上看,这些从太平洋彼岸过来的南岛语族,和5000年前的福建人,是一家人。闽南语和福州话与南岛语系有很高的相关性,福建沿海居民与南岛语族人在生活习俗上也有共同的海洋性特征。今天福建与南太平洋诸岛的合作也卓有成效‧‧‧ (请下载全文)

 

下载全文(充分发挥福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排头兵和主力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