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最新资讯

主页 > 最新资讯 > 文章 > 黄彦勋

文章

张骞通西域的故事 (作者:黄彦勋)

2016-07-21

张骞通西域的故事

海上丝绸之路协会 总裁

黄彦勋

 

前言

 

  海上丝绸之路协会(海丝会)主办的“张骞计划──大学生暑期实习项目”,现正如火如荼地在“一带一路”国家进行中。大家都知道张骞是汉代的开拓者;他不畏艰辛,出使西域,终于跑出古代的丝绸之路来。但张骞通西域的故事,你又知道多少呢?

 

  最近我在工余之暇,阅读一套叫做《汉朝就是这么疯狂》的丛书,作者月望东山[1]以轻松幽默的笔法,根据史实,将汉朝的历史写出来,读来引人入胜。最使我感兴趣的,是张骞通西域的故事;这个故事零碎地散落在该丛书内,现在我尝试在这里把它集中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历史背景

 

  首先,我们要了解张骞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古代中国迄汉高祖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原,都一直受到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掠夺和滋扰,秦始皇建万里长城,也是为了抵御匈奴的侵略。汉初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文景之治」,用主张无为的黄老思想管治,与民休息,使国库丰盈,剩余的食物多得在粮仓内腐烂,但来自匈奴的祸乱却一直没有停止过。刘邦在公元前200年曾亲率32万大军打匈奴,却被匈奴40万军队围困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东南)7天7夜。此后,刘邦为了全力对付内部封建割据势力,对匈奴采取了「和亲」政策。把宗室女子嫁给匈奴首领,每年送去一定数量的黄金、绢、絮、米、酒,允许人民往来买卖。以后几代皇帝,虽然一度注意改革边防制度,实行屯田垦荒,但都没能彻底解决匈奴为患的问题。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后,在庞大的国家储备支持下,年轻而又充满雄心壮志的他就渴望击败匈奴,开拓边疆,一雪高祖被围的前耻。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从匈奴降俘处获悉在敦煌与祁连山之间有个月氏国,本来与匈奴的关系还可以,但后来匈奴的老上单于凶性大发,斩杀月氏王,还把他的头颅扭下来当酒壶,月氏国于是集体逃亡,并从此与匈奴结下不共戴天之仇。汉武帝于是想到如果可以联合月氏国夹击匈奴,一定可以把匈奴打败。不过,汉武帝以前从未听过有个叫月氏国的国家,而且也不清楚这个月氏国的具体位置。要找到月氏国,路途遥远不在话下,还要在旅程中跨过匈奴控制的区域。这样艰巨的任务,要派谁担当呢?

 

  当时,汉武帝看中了张骞。

 

张骞是谁

 

  张骞,字子文,汉中郡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他是汉武帝身边的侍从,深得皇帝的信任,而且身体强壮、为人诚信可靠,又充满智慧,足以应付路上种种的危机。经过全面的考核和评估后,张骞被委任代表大汉出使西域,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也在青史留名。

 

出使西域

 

  张骞的使团有百多人,由他本人率领,有一位匈奴籍的向导,这个代表团浩浩荡荡地从长安往西北出发。正如上文所述,要到月氏国,必须穿越匈奴的领域,而一百多人的团队要不被发现,基本上是没有可能的,因此在毫无悬念下,张骞一行人等在踏进匈奴领土不久,马上被巡逻的匈奴人发现。巡逻兵把张骞交给单于,这个单于名叫军臣,是把月氏王斩首的老上单于的儿子。军臣单于并不像父亲那么凶残,因为某种原因,或许是敬重张骞敢于外闯西域的勇气,单于不但没有把张骞杀掉,反而把张骞的团队留在匈奴,更指派了一个匈奴女子做他的妻子。

 

  就这样,张骞在匈奴的大草原上生活了十年。

 

  人生有几多个十年?换了是别人,可能思乡郁郁而终,又或是选择在匈奴安静地度过余生。如果是这两个情况的其中一个,则我们的张骞故事也没法写下去。但张骞却是个与别不同的人,十年来,他从没有忘记自己的任务,也没有放弃重返故国的决心。

 

  经过十年,匈奴人对张骞渐渐放松了戒备;十年间,张骞也没有忘记进修以装备自己,他除了学懂了胡语,也摸清了西域的路线。有一天,张骞和匈奴向导找到机会,带着随从逃跑。他们不走回头路,而是一直向西走,往月氏国而去。不过,他们找到的,却是一个名叫大宛的国家。原来,在张骞被扣留匈奴的十年间,西域诸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月氏国在原来的根据地被一个叫做乌孙的国家打败,月氏人只好举国继续往更遥远的西方逃跑,寻找新的栖息地。张骞使团逃离匈奴后,花了十多天翻山越岭,抵达大宛,看来过了大宛,还要往西走,才会找到月氏国。当时,张骞见到了大宛国王,鼓其如簧之舌,首先说明自己是代表汉朝出使月氏国,想不到在途中被匈奴扣留了十年。另一方面,张骞又向大宛王介绍大汉民丰物阜,并提出由大宛国派人保护张骞使团安全抵达月氏国,将来他返到大汉,必定奏请皇帝,重重酬谢大宛国。

 

  我想张骞有一定的口才,因为经他一番游说后,大宛国王竟然真的派出护卫队,又配了个翻译和向导,把张骞使团安全地送抵康居(今中亚哈萨克斯坦南部)。到了康居,张骞又得到康居国王的协助,将他们一行人安全送到月氏国。

 

  任务已经完成了一半,经过千辛万苦来到月氏国,张骞只要说服国王与大汉修好,共同对付匈奴,那就大功告成,可以凯旋回国,可惜却事与愿违,原来当时的月氏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月氏人举国为了躲避匈奴和乌孙两国,辗转来到大夏,并以武力降伏了大夏国,就此鹊巢鸠占,在大夏国的领域落地生根。那儿气候良好、土地肥沃,大夏国的原住民被管得服服贴贴,该处距离匈奴和乌孙十分遥远,月氏人已没有必要翻旧帐找匈奴报仇雪恨。

 

  那时,掌管月氏国的是一个女王,她觉得犯不着再对匈奴大动干戈,而且大汉更是在遥遥的千里之外,一旦匈奴发兵攻打月氏,大汉的救兵也是鞭长莫及,因此她婉转地拒绝了与大汉结盟的建议。到了这个地步,就本来的目的而言,张骞通西域已彻底失败!

 

再次被擒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张骞无可奈何地接受了任务失败的结果,于是他只好率领下属,准备回国向汉武帝汇报。但是张骞面对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从原路折返长安,他必须再度穿过匈奴的领土,那岂不是自投罗网?于是张骞决定要走另一条路。

 

  在大汉的西北,是塔里木盆地,匈奴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北面,上次张骞走的“北道”,就是穿越匈奴领地的这条路。另一条路,就是所谓的“南道”,它循着塔里木盆地的南面,经过羌人控制的地域,就可以返抵大汉。羌人向来与大汉无怨无仇,走南道可说是万无一失。不过,人算不如天算,那时候信息不发达,张骞不知道匈奴早已控制了羌人的地盘,他选择走南道,也落入了匈奴人的手中!

 

  军臣单于的前生和张骞的前生可能是拜把兄弟,张骞再度被擒,军臣单于也没有对他怎样,只是让他和先前留在匈奴的妻儿团聚,希望他乖乖地留在匈奴终老,但是,张骞回国的意愿十分强烈,他只是默默地等候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张骞再次被扣留一年多之后,军臣单于因病去世,匈奴内部发生了争夺王位的纠纷,在一片混乱中,张骞带着妻儿逃跑,沿路被匈奴追截,最后妻儿被夺回匈奴,只有他和向导摆脱追捕,衣衫褴缕地回到了长安。

 

开拓视野

 

  公元前126年夏天,张骞蹒跚地走进阔别了十三年的长安城,可以想象,他获得汉武帝接见的时候,彼此是如何的激动。张骞毋忘初心,经历沧桑,终于重返故国。以当年出使西域的原意来看,张骞的任务是彻底失败了,但与张骞仔细的探讨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却认为张骞这次旷古烁今的西域之旅,成果是丰硕的。

 

  张骞开拓了大汉的国际视野,让它知道在辽阔的西部,有广阔的大地,众多的国家,可以和大汉通商及进行文化交流。张骞告诉汉武帝,他在月氏国(即前大夏国的领地)发现了来自西南邛的竹杖和蜀国的布,后来才知道这些东西是商人从身毒国(今印度)运来的。这个身毒国的风土人情跟大夏国差不多,但身毒国面临大海,而且士兵乘象作战。

 

  根据这些资料,张骞大胆假设除了均在匈奴控制下的“北道”和“南道”之外,有另一条更便捷而又通往西域的通路!

 

  由于在西南方的大夏距离大汉上万公里,而身毒国又在大夏的东南方,售有蜀国的特产,因此推断身毒国应该就是在蜀国和大夏国中间,距离蜀国应该不远。如果这个推断是正确的,大汉通往西域诸国最佳的路径应该是走蜀道,路短无寇。

 

封博望侯

 

  自从张骞提出绕道西南通西域的构想后,汉武帝便开始筹备开发大西南的大计,不过因为匈奴不停地滋扰,所以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开发大西南的计划都无法实施。

 

  公元前123年春天,将军卫青奉令远征匈奴,张骞充当向导随军出发。这场战争双方的损失都很大,大汉最后可以算是惨胜,因而后来论功行赏,全军之中,只有两个人封侯,其中张骞因为熟悉地方,引导主力部队避免了缺草断水,获封博望侯,这是张骞人生中最巅峰的时刻。

 

贬为庶民

 

  得意的日子往往是短暂的,两年后公元前121年三月,张骞又再次充当向导,随将军霍去病出发,攻打匈奴。但这次张骞的运气很差,他被分配与李广一路,李广率四千兵打前锋,张骞率一万骑在后。李广素有“飞将军”之称,行军快速,张骞的后援部队却追不上,结果李广被匈奴兵包围,四千兵战到只剩下不到一千兵时,张骞部队才匆匆赶到。

 

  战后问责,张骞因为未能及时后勤,理应处斩,但大汉有一条颇为有趣的律例:生命是有价的。如果你犯了死罪,你有三个选择,一是真的去死、二是交钱赎罪、三是以宫刑(即阉割之刑)加入狱代替[2]。张骞当了两年博望侯,可能储了足够的家财,最后交钱赎罪,贬为庶民。

 

再闯西域

       

  我们不清楚张骞被贬为庶民后的日子是怎样过的,也许他赎罪后还有足够的金钱生活。我们只知道张骞从来没有放弃过再闯西域的梦想,当年他向汉武帝提出开拓大西南的构想后,在皇帝的支持下,曾经组成了四支探险队,分四路向西出发,可惜走了一两千里之后,却无法再前进,只好原路撤回。但这次探险也不是毫无收获,他们发现了被中原遗忘了的大象国,滇越(即今天的云南省一带),由于大山的天险阻隔,滇越王对大汉是毫无头绪的。大汉对西南夷的开拓,由唐蒙开始,到张骞发现滇越,算是个完美的总结。

 

  公元115年,张骞终于有机会东山再起。之前他被派跟随卫青对匈奴作战,凭着专业知识,成功替卫青引路,被封为博望侯;但后来他配合李广对匈奴作战,却因为跟不上军队误了大事,结果丢了侯爵,还差点赔上性命。经过这些人生的起伏,张骞知道战争是冒险,绝对不适合他,他的梦想是开拓遥远的地方,于是他向汉武帝提出要求,进行另一次西域之行。

 

  张骞有一个近乎完美的计划:首先,过去匈奴把握关道,西域不通,但到了现在,大汉已经驱逐匈奴到了大漠之北,匈奴浑邪王又投降,大汉到西域的路畅通无阻。其次,通西域的目的地应该是乌孙国。

 

        这个乌孙国就是当年被月氏国灭了的国家,乌孙亡时,现在的乌孙王昆莫刚刚出生,他被抱往匈奴哺养。多年后,昆莫变成一个勇敢的战士,他向匈奴单于请求杀敌报父仇,匈奴单于同意,并给他一支军队,向西攻破月氏国,夺回自己的土地。有趣的是,昆莫光复故国后,却不肯听匈奴使唤,亦不肯俯首称臣,匈奴派兵去教训他,反而被他教训了。后来匈奴忙于应付大汉,只好把乌孙国放下不管。

 

  总结上述历史,张骞认为,乌孙国距离大汉太远,很难用武力降伏,最佳方法是利诱乌孙国归附。所谓每人心目中都有个价钱,蛮夷之人向来贪恋故地,又贪求大汉财物,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贿赂乌孙王,劝他搬家。

 

  具体的办法是这样的:匈奴浑邪王的旧地(今名河西走廊),原是乌孙国立国的地盘,浑邪王投降后,河西走廊的大片土地反正空置,不如把它还给乌孙国,并与它结盟,共同抵御匈奴。根据这个模式,大汉也可以安抚其他西域诸国,建立帝国的版图。

 

  汉武帝被张骞的构思打动了,于是他拜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一个三百人的庞大使团,往西域出发。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这次使团的目的是贿赂西域诸国,所以随团携带的财物十分可观,包括:马匹六百,三百供随从使用,每人两匹;牛羊数万只;黄金、钱币、绸缎,价值数千万。

 

  长途跋涉之后,张骞的豪华使团终于抵达乌孙国。基本上,乌孙国是个游牧民族国家,它的首都赤谷城,距离长安八千九百里,人口约六十三万,军队有十八万八千八百人。乌孙人和匈奴人一样,都是随畜逐水而居,四野为家。

 

  起初乌孙王昆莫有眼不识泰山,对张骞颇为傲慢,只以匈奴单于会客的方式会见张骞,张骞认为昆莫无礼,他告诉乌孙王:“大汉皇帝是天子,我是天子的使臣,带着礼物到来赏赐,乌孙王假如不按照大汉的仪式拜见我,请把赏赐还给我。”天朝和金钱的力量果然不同凡响,昆莫按要求对张骞行礼。

 

  礼节过后,进入实质的谈判时,就不是太顺利了!张骞向乌孙王提出:大汉把河西走廊还给乌孙,只要乌孙举国东迁,大汉愿意送乌孙王一个公主,两国结为兄弟,共拒匈奴。

 

  乌孙王当面否决了张骞的建议,他说虽然张骞把大汉说得很强大,但乌孙人从未见过,万一被骗了,岂不是赔本?而且河西走廊是个不祥之地,尽管祖先在那儿住过,但那个鬼地方离匈奴很近,万一受到匈奴攻击,大汉远水救不了近火,乌孙人也是吃亏的。

 

  其实乌孙王昆莫还有一个难言之隐,因为当时乌孙国已分裂成三个国家,而这次分裂,也是他一手做成的。昆莫有十个儿子,按规矩立长子为太子,但长子早死,临终前昆莫应长子的请求,立孙子岑陬为太子,不料儿子大禄不服,发兵叛乱,攻击岑陬,为了保护岑陬,昆莫只好分给岑陬数万骑兵,自己也留数万傍身,因此昆莫的说话,对整个乌孙国而言,实在是算不了数的。

 

  张骞无计可施,只好与昆莫拉倒。其后他分派使者,前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西域诸国,继续拓展外交。他自己不久亦从乌孙打道回国,返抵长安后一年,便离开了人世。

 

历史意义

 

  在个人而言,张骞的一生颇不平凡,充满起伏转折。但他生命的意义,实在远远超出个人。我们可以说他人生的每一个步伐,都是中华民族的步伐。从他一步一脚印第一次踏出长安起,到最后从西域回到长安作为终结,张骞实现了胸中的蓝图,为大汉开拓了辽阔的疆界。张骞死后一年多,他分派担查西域各国的使臣陆续归来,同时带同西域诸国的使者,他们见识到辉煌的大汉,也得到很多好处回到家乡。在盛名远播下,越来越多国家和大汉接触交流,据史料记载,当时共有三十六国遣臣来朝,而古代的丝绸之路,也是这样开始了!

 

后记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张骞勇于外闯,敢于开拓的精神继续影响着我们。完稿时我注意到最近新华社的报道,中国万米级载人深潜器科考母船“张骞号”已抵达南海目标海域,进行多项科考设备深海测试和科学调查。这片目标海域位于北纬21度、东经118度,即约东沙群岛与巴士海峡之间,最深处达2,598米。我希望张骞精神可以发扬光大,年轻的一代亦秉承张骞的志向,为未来创出新天!

 

图片来源:新华社

2016年7月21日

 

[1]月望東山,本名王月旺,海南省海口市東山鎮人,是著名的新派歷史小說家。他畢業於西南師範大學中文系,先詩而後小說,主攻趣味歷史文學,以《漢朝就是這麼瘋狂》勇奪海南文學雙年獎新人獎。他運用生命力十足的幽默文字,致力從人性的角度審視歷史,再現歷史原貌。月望東山的代表作《漢朝就是這麼瘋狂》,被譽為口碑最好的白話漢朝史。

[2]司馬遷因為得罪了皇帝,被判死刑。他作為史官,俸祿微薄,交不出足夠的錢贖罪,選擇以宮刑加入獄代替死刑,後來在獄中完成曠世名著《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