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参考数据

主页 > 参考数据 > 一带一路快讯 > 文章

一带一路快讯

古丝绸之路之一:人类历史的地理宿命

2017-11-30

作者:张信刚

 

     地球约有46亿年历史,平原山脉、海洋沙漠、花草树木、鸟兽鱼虫,它们在地球上的历史都比人类要长许多。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可能离开所处的地理环境。

     灵长类动物在地球上出现,大约是750万年前。现代智人的历史才10多万年,进入文明期只有1万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不过5,000、6,000年。

     大约10万年前,一批现代智人从非洲东部走进了今天的西亚,然后逐渐散布到欧亚大陆各地。

      40,000年前,居住在东南亚某个岛屿的少数人渡过了当时相当窄的海峡,到达澳大利亚。不久地球变暖,海洋水面增高,海峡变宽,澳大利亚不再有人进入,直到200多年前欧洲人远渡重洋而来。自从第一批到达澳大利亚的原居民上岸,这4万年来,他们的子孙只能在既有的地理环境中生存发展。

      大约13,000、14,000年前,有人从欧亚大陆的东北角走过结冰的白令海峡,到达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不久地球进入第四间冰期,白令海峡变宽,也不再结冰。北美洲的原始居民继续向东南迁移,大约1,000年之后到达接近南极圈的南美洲南端。从人类最早度过白令海峡,到哥伦布500年前「发现新大陆」,美洲人与其他地区的人类完全没有接触,独立地创造了中美洲的玛雅文明和南美洲的安卡文明。

      人类首先出现之地非洲的面积非常之大,中国、印度、欧洲、北极附近的格陵兰都加起来还不及非洲大。但是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比全美国还要大)以及它之南的盐碱地带,把接近地中海的北非与中非和南非隔开了。在非洲中部和南部,河流多半不适于航行,丛林、沼泽也难以穿过。所以非洲各个地区彼此互相孤立,不能交通。非洲的海岸虽然十分美丽,却很少可用的港湾。

      再回头审视一下欧亚大陆。欧罗巴(Europa)和亚细亚(Asia)这两个词是古希腊人首先使用的。因为希腊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滥觞,而最近300年来对全球各个方面影响最大的是欧洲人,因此现在世界各国人都把地球上最大的一片土地称为欧亚大陆(Eurasia;Eurasian Landmass)。也就是说,全世界现在都按古希腊人的想法人为地把地球上最大的一块陆地分为欧洲和亚洲两部分,其实欧洲和亚洲之间并没有天然的界线。

      大约11,000年前,欧洲人、亚洲人、非洲人、美洲人、大洋洲人都处于文明发展前的状态,可以说是站在同一条时间轴的起跑在线。因为地球的地理环境对欧洲人和亚洲人很有利,所以美洲人、非洲人、大洋洲人输在起跑在线。这里有几个原因:首先,欧亚大陆上有好几条东西向(大约相同纬度,气候类似)的交通要道,也有十分丰富的动植物品种。这很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以及工具与技术的传播。

      其次,欧亚大陆上有不少可以被人驯服的大型动物,如牛、马、驴、骆驼、亚洲大象等,很利于长途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加了欧亚大陆上的居民彼此学习的机会。反观非洲、美洲、澳大利亚,它们的山川地形不便于东西向的交通;这几块大陆的海岸线长度和陆地面积之比又很小,良好的港湾也不多,因此不利于人们沿着海岸线航行。陆上交通主要是南北向,要经过很不同的气温区,对人的来往和农业物种的交换和移植都不利。再者,非洲、美洲和澳大利亚都没有可以被驯化,并且能为人类拉车驮重的大型动物,反而有些不听人使唤的大型动物,如非洲大象、斑马、长颈鹿、河马、犀牛,且不要说狮子和野豹了!

      可以确定,任何人想要创造历史,都不能脱离自己的地理环境。

农业革命 起源西亚

      12,000年前,地球天气变暖。一些习惯于寒冷的动物(如驯鹿)逐渐北移,一部分人为了猎食而跟踪北上,进入以前人迹罕见的寒带地区,即今天的北极圈之内的北欧以及欧亚大草原以和草原之北的针叶林冻土地区。

      由于西亚(中东)地区有充足的阳光、雨水、河流和沃土,动物和植物种类繁多,这里的人可以在一个小范围内既猎杀动物、捕捞鱼虾,又采集根类和果实。因此西亚最早出现了种植和饲养这两种农业活动;后来这里的人还有意识地协调种植和饲养活动,让收成可以最大化,不仅满足当时的食物需要,还可以储存一部分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为了装盛谷类和水,陶器随即在这一地区出现。这种求生方式使定居成为可能,甚至是必要。

      历史学家们一般认为农业革命是人类文明的起源,时间大约是10,000年前。农业革命之前称为旧石器时代;农业革命之后称为新石器时代,一直到大约6000年前铜器时代的到临。

      农业发展以后,多余的食物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使一部分人得以从事手工业、贸易、管理和其他工作,城镇因而出现。文字大约在6000至5500年之前出现。有记载的历史也就从此开始。这些都发生在今日伊拉克境内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即「两河流域」)。其后不久,在东北非的尼罗河谷,南亚的印度河谷和东亚的黄河流域也出现了独立的农业文明。

      目前已知的人类新石器时代小区中,最早的是在约旦河西岸的杰里科(Jericho),距今大约9,000年。这里有很大的房屋群,估计能住2,000人。考古学家判断,杰里科的主要产品是小麦和大麦,也畜养山羊。而最有意义的,是在杰里科发掘到安那托利亚(今日土耳其)的黑曜石(Obsidian)和红海的贝壳等。也就是说,伴随着文明的出现,如果地理环境允许,人也到远方进行贸易,开始了人口、货品、技术和思想的交流。

      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尼罗河谷,有河水可以灌溉农田,于是最早发展出能够动员大量人力以便引水灌溉的社会组织。这两个地区先后出现了超越于部落的「国家」这种政治形态,并且崇拜某些特定的神灵。这两个地区的国王逐渐被认为是神祗的化身,具有无上权威。这时社会分工开始细化,除了有国王、僧侣、农民,还有士兵、行政人员、商贩和手工业者等。

      贸易和农业生产几乎是同时的出现的,所以商贩和农民都是早期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游牧商贸 传播文明

      在欧亚大陆的北方,从多瑙河下游向东到聂伯河,经过乌克兰和俄罗斯南部(黑海和里海的北部)到伏尔加河,再向东到哈萨克斯坦草原,阿尔泰山区,准噶尔草原,蒙古高原,一直到大兴安岭,是比较平坦,较少树木灌丛,气候比较干燥的欧亚大草原。这片横跨欧亚大陆,长约10,000公里的草原不适于耕种,但又不是难以居住的冻土寒带。许久以前在这个大草原上就活动着属不同语系的部落和民族。大约距今10,000年前,正当某些西亚温带人口开始从事农耕的时候,草原上的居民也开始有意识地饲养动物,并且在冬夏两季到不同的草场上放牧牲口。这就是游牧文明的开始。农耕与游牧这两种文明状态不是人们可以随意决定的,而是对不同地理环境做出的不同适应方式;两者发生的时间大致相同。

      由于游牧者生活中需要许多他们自己不能生产的物品,游牧部落比农耕人口更加依赖与远方人口的交换;也由于他们经常远途移动,游牧部落和民族更加善于长途贸易,并且更倾向于和不同语言与血统的人口通婚融合。这个游牧者的特征令农耕定居人口的史学家们很难追纵游牧人口的血统和语言变化,也因此使我们至今还难以确定一些古代游牧民族(如北匈奴)的下落。

      游牧部落的活动范围于6000年前开始大为增加,因为此时马匹在南俄罗斯草原被驯化。当人类能够培育出大量的马匹之后,长途交通的距离就大为增加。接着,马车出现,人的作战能力和运载货物的能力也大为增加。因此最早贯穿欧亚大草原的人群正是在农业带以北,针叶林冻土带以南的游牧人口。

      这些游牧人口,除了从西到东横向的移动之外,也经常南下到温带农业人口居住的地区,有时是贸易,有时是掠夺,主要是为了从南方农业定居人口得到他们需要的粮食、珠宝和纺织品,而游牧人口一般用以交换这些物品的则是牲口,皮毛和矿石。

      全世界人口中文明最早发展的是西亚的农耕人口,所以当北方游牧者与西亚进行交换之后,西亚的早期文明(如车轮、历法、手工艺)也就传到了游牧民族那里,并由他们带到欧亚大草原的东端。世界闻名的蒙古马一定是从欧洲传过来的。周武王所使用的「一人御,一人射」的双人战车是周人灭商的主要武器;而这种战车与西亚早已出现的双人战车十分相似,说明西亚的文明在周朝之前已经传到中国西部。

      当然,在和农业人口交往中,游牧者也将他们的擅长,包括养马、骑射、冶金和弓箭制作传授给南方的农业定居人口。所以农耕人口和游牧人口的来往不是单向的,并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

      总而言之,直到20世纪,游牧人口和农耕人口的冲突与交融是欧亚大陆上重复出现的主题,对整个欧亚大陆的历史发展影响至巨。

      在商、周之前,欧亚大陆东西方的交流就已经存在。当时在黄河与长江流域已经有了丝织品,是否已经西传不能确定。可以确定的是,4,000年前有一批说印欧语言的人群从黑海北方移居到阿尔泰山北麓。他们的部分后裔又向南进入新疆的巴里坤草原和甘肃的河西走廊,中国史书称他们为月氏人,西方学者则将他们称为吐火罗人。科学家发现,是月氏人把小麦从西亚带到黄河上游地区,使黄河流域的粟米文明得到了另一种重要的粮食来源。